農曆5月5日是端午節,換算成西曆後,今年就是6月6日過節,相信不少人已經在這一天吃了不少粽子,祭拜了屈原,也立了蛋。對很多人來說,過端午大概就是這樣子,比較特別的大概就是龍舟競賽。過了端午,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也是各種疫病開始蠢蠢欲動的時期。
提到端午節通常就會想起屈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大辭人以身殉國,投汨羅江明志的故事幾乎是人人耳熟能詳,倒背如流。不過端午節這麼大的節日,隨著文化流傳到各地,也有了不一樣的面貌,例如幾年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韓國江陵端午祭。
▲超愛換doodle的Google當然也換上了端午節版本。
▲Yahoo!奇摩也有米粒與馬克大大的特典Logo。
同樣都叫端午,由來不太一樣,而且端午兩個字本身的意義是「單五」。清人富察敦崇的著作「燕京歲時記」有一段紀錄,「京師謂端陽為五月節,初五日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每屆端陽以前,府第朱門皆以粽子相饋貽,並副以櫻桃、桑椹、荸薺、桃、杏及五毒餅、玫瑰餅等物。其供佛祀先者,仍以粽子及櫻桃、桑椹為正供。亦薦其時食之義。」端午節之所以會叫作端午節,其實也只是因為他就是五月初五的節日,初五又叫單五,轉了個音就是端午,如此而已。
▲講到端午節一定會有人想起這個建中學生惡搞的「漁父」。
▲其實筆者蠻不能理解為什麼會這麼紅,連改編都出來了。(遠目)
江陵端午祭(韓文:강릉 단오제)名字裡面有個端午,可以確定他就是五月的一個節日。跟一般華人文化圈流傳的端午節不同,紀念的人不是屈原,而是一位「大關嶺山神」,朝鮮三國時代新羅國大將金庾信。引用一位網友整理的資料,江陵端午祭基本上就是宗教活動,而且祭典從農曆四月中旬,一路辦到五月七日。與其說是紀念日,說是一場法會或祭典會比較合理。而且江陵端午祭沒有龍舟競賽,沒有吃粽子的習慣,更別說是祭屈原,被祭祀的對象也是另有其人,算得上是自成一格。
▲端午祭大概就是這樣的活動,和端午節唯一的共通點就是都有「端午」兩個字。
端午祭在韓國算是相當傳統的民俗宗教活動,各地都有類似的祭典,但隨著時代推移,漸漸的不再受到年輕人重視,而江原道江陵市當地的端午祭,是相當少數保存完好的傳統祭典。也成為韓國政府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之一。至於為什麼話題炒到後來變成韓國人認為端午節是他們的,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而這也是2006年之後最具代表性的網路筆戰老哏之一(不過多半是反韓為主的議題)。
▲姑且不論端午祭,講到韓國能有一籮筐經典戰點可以吵,其中包括不久
前的黑襪事件。而韓劇照看,韓國人照罵的也是大有人在。
海峽兩岸都過端午節,內容基本上大同小異。鄰近的日本也有所謂的端午節。內容有些不同。日本的端午節(端午の節句,又作菖蒲の節句)也是兒童節,更確切的說,這一天是男生的兒童節,女版的兒童節「雛祭り(或稱桃の節句)」則是3月3日。端午節這一天家裡有男孩的家庭,會有放鯉魚旗(こいのぼり)的習俗。不過近年來日本少子化嚴重,加上有一派論點認為,「雛祭り」這個特別分立出來的節日是對女性的歧視,一直有對於兒童節應該合併的議論。但這一天掛鯉魚旗仍舊是一項節慶特色,也是日本端午節的一大特徵。
▲日本童謠「鯉のぼり」,懂日文的朋友想看歌詞可以參考這裡
臺灣過端午節的習慣大致上跟各地的節慶沒有太多不同,要說有什麼比較不同的部份,應該就是粽子的口味之多,也能稱得上一絕。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粽子做法,臺灣的粽子也有相當多種類,有先蒸再包的北部粽,有先包再煮的南部粽,客家的米粽與粄粽,原住民的「阿拜」粽,以及隨著外籍新娘在台灣落腳,能見度漸漸增加的越南餅粽、印尼粽。加的料都不太一樣,連綁法都各有千秋。筆者雖然還沒有每一種都吃過,但相信這些粽子一定都相當美味。
▲越南粽的長相跟一般臺灣常見的粽子形狀不同,內餡主要是糯米、綠豆、肥豬肉跟黑胡椒(圖片來源:今日越南)
▲臺灣的南部粽會是錘型,通常內餡會是香菇、豬肉、蝦米、糯米等,
先包後煮的方式料理,吃起來會聞到竹葉清香。(圖片來源:大臺灣旅遊網)
▲但講到端午節,果然還是龍舟競賽讓人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