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創作者來說,每天、每個月產出資訊量都很可觀,從素材、半素材、剪輯專案檔、成品…等,都有很多資料需要儲存、傳輸。SP Bolt B75 Pro 在使用期間,我們把他歸在中段的儲存設備,主要用於攜帶的剪輯、截圖工作中。這個中段的分類並非直觀地從速度快慢去衡量,而是綜合所有使用需求的考量。

先從大家比較在乎的速度說起。B75 Pro 是一個 USB3.1 Gen2(10Gbps)的外接行動硬碟,其裡面是透過轉接板連接 SATA 3 SSD,SSD 的主控暫時未知,所以速度最高並不會達到 10Gb/s,理想上最高就是到 SATA 3 的極限 6Gb/s。

廣穎官網提到 B75 Pro 的速度:寫入 420MB/s,讀取 520MB/s。平常我們都是跨系統使用外接設備,所以選擇通用的 exFAT 來進行讀寫測試。

以 AJA System Test 測速,寫入約在 410~420MB/s,讀取在 510~520MB/s,連續跑幾次也沒有明顯掉速。

以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測速,寫入約在 415~425MB/s,讀取在 500~510MB/s,連續跑幾次也沒有明顯掉速。整體來說測試的速度和原廠差不多,甚至也有微小略超規格的標示。

以 B75 Pro 的速度來說,讀寫速度約 500MB/s 這個等級,透過 USB3.1 Gen2 Type C 轉接 SATA 3 的速度,理論上略比 USB3.0(即 USB3.1 Gen1)快 20%,大概也就差 100MB/s。但實際上因為大多平常轉接線的品質不見得這麼好,搭配固態硬碟後速度有可能只在 300~400MB/s 左右。那這個速度差異放在每天都在使用的工作者身上,就是一個可觀的時間。

因為有些人的工作機可能沒那麼高階,或是年份比較早,還沒有支援 USB3.1 Gen2,只能使用 USB3.1 Gen1。所以我們也測試了電腦使用 USB3.1 Gen1 連接 B75 Pro,給大家參考。

以 AJA System Test 測速,寫入約在 380MB/s,讀取在 430MB/s,連續跑幾次也沒有明顯掉速。

以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測速,寫入約在 390MB/s,讀取在 430MB/s,連續跑幾次也沒有明顯掉速。

如果是現在要購買固態硬碟的人,若考量 Type C 和 USB3.1 Gen2 的支援性,即便現在電腦是 USB3.1 Gen1,購買 USB3.1 Gen2 的 SATA 3 SSD 也是比較划算的。

大家平常使用外接設備比較少把熱的感覺考慮進來,但如果大量用 Thunderbolt 3 或 USB3.1 Gen2 轉接的 M.2 PCIe SSD 的經驗,大多溫度都是很感人的。有些產品無法把廢熱穩定、持續地排出去,導致產品使用一段時間後,溫度過高就會導致降速,這是選購 SSD 時要注意。

在我們的前段工序我們需要的是快速、單一的儲存資料,就很適合使用此類儲存設備,因為速度可達 1000MB/s,甚至 2500MB/s 的等級,而且只是進行「寫入一次」的工作,達到備份的效果即可,所以使用時間很短,較不容易遇到溫度牆的問題(還是有,產品要挑)。體積小、耐摔也是我們第一線工作場景考量的因素。

而在中段工序的使用場景是「寫入一次,讀取多次」,且是長時間使用,短則兩三小時,長則掛個好幾天。通常也會跨系統,從 Windows、macOS、Linux-powered…等,因此會格式化成 exFAT 方便流通。像這個場景就很適合 B75 Pro 的參與,因為其發熱量極低,長時間掛在電腦上編輯、拉素材都沒問題。且若用筆電連接在外做編輯,外接的 PCIe SSD 也是吃電怪獸,反觀 SATA SSD 耗電低,連帶拉長筆電在外工作的續航力。且速度 500MB/s 也足夠平常拍攝的 4K 60FPS 的素材任意拉動時間軸。

此篇分享目前我們使用的情境,而非侷限其使用場景。如果要把 B75 Pro 從前段一路用到中段也是沒問題,除了大家常想到的從相機 SD 卡把資料儲存,現在很多手機錄影效果也不錯,但 4K 60FPS 檔案相當大,透過外接直接儲存到 SSD 也是可行的。

除此之外,B75 Pro 強調具有軍規的保護能力,也能放心平常放在桌上、帶出門外不小心摔到地上或樓梯時,具有一定的保護效果。雖然其體積比 M.2 SSD 外接裝置稍大,但這個大小也就是跟手機差不多而已,放在口袋中還是可以的。其 Type C 的連接阜,能夠對應到我們的主機和周邊。對於一邊使用者,也很貼心的附有 USB Type A 的線材,對於較舊的主機、電視、無線網路分享器、列印機等廣大周邊,都維持著良好的銜接。

蝦皮折扣碼:SILIEB100
B75 Pro 產品頁面:https://bit.ly/3smfbF7

EnterBox 從多面向的角度,穿梭於理感之間。深入淺出各項規格數據,分享箱裡箱外的各種面貌,和你一起閱讀科技產品。Enter the Box, Explorer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