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和大家聊聊筆電選購,特別是輕薄筆電的機種,也是我最常買的類型。除了先讓想購買筆電的人有基本認識,也會有許多我個人的經驗、喜好、主觀看法提供參考。

CPU 中央處理器 / 處理器

很多人的第一台筆電,最常聽到就是「預算就是兩萬上下 i5」到賣場逛一圈,最後選 i5 CPU,14、15 吋的基本款筆電。目前這類筆電最常看到的就是搭載 i5–1135G7,算是 CP 值最高的機種。如果是經常在外移動的人,可能用幾年之後發現 15 吋筆電加上充電器,整體重量接近兩公斤左右,攜帶上成為負擔。就會想換更輕薄、長效的筆電,例如大家廣義會說的 Ultrabook,或是像 Intel Evo 認證的筆電。

以目前第 11 代筆電 Tiger Lake 來說,常見是 i5–1135G7、i7–1165G7、i7–1185G7 這幾個型號,對於文書上網、簡單修圖、輕度剪輯、打遊戲都可以勝任,適合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我工作主力的筆電就是 i5,我覺得在價格跟效能平衡上最棒的選擇。大多數筆電都會有 i5、i7 不同型號可以選,i7 價格高一檔,效能也更強,適合有明確大量效能需求的使用者。

如果不是重量敏感型的消費者,又有打遊戲、較大量的剪輯的需求,可以優先考慮目前 Intel 稱為 H45 處理器的機種,例如 i9–11980HK、i7–11800H。例如之前使用過 GIGABYTE AERO 15 OLED (Intel 10th Gen),他是 i7–10875H,適合繪圖、創作者。

而介於兩者之間的還有 H35,效能、功耗都在兩者之間取平衡。例如 Lenovo YOGA Slim 7i Pro 採用的是 i7–11370H 或 i5–11300H,是屬於 35W TDP 的 H35 系列。理論上效能又會更強,卻也因為夠輕薄長效,而同樣具備 Intel Evo 認證。有趣的是,在 Lenovo 官網選擇客製化這款機器,將 i5–11300H 升級到 i5–11320H 是沒有額外費用的。

RAM 記憶體

在筆電上,記憶體首重容量。因為要說時脈的話,大多數筆電的記憶體時脈都是跟著處理器而固定的。所以幾乎沒有開啟 XMP 的選項,要自己超頻……也些做得到,但也沒那麼簡單。基本上筆電廠商都會按照 CPU 預設記憶體時脈的規格。

例如 i5–1135G7 這顆處理器,在 CPU 官網中可以看到記憶體類型這欄寫到 DDR4–3200 和 LPDDR4x-4267。因此通則上,搭載這顆 i5–1135G7 的筆電,從記憶體形態上就可以分成這兩種。

例如 ADATA XPG XENIA 14 就是 DDR4–3200 的例子。而 ASUS ZenBook Flip S UX371EA 就是 LPDDR4–4267,同時也看到規格寫「on board」代表記憶體是焊死在主機板上,消費者沒辦法自行更換 SO-DIMM。On board 是前幾年開始的趨勢,現在越來越多輕薄筆電無法更換記憶體。建議大家,買輕薄筆電時,記憶體容量最好一次選到位。

圖表給大家選購時做參考,實際上需求也會隨著時代進步而改變。如果你不認同圖表某些部分,那我相信你一定是對的,代表你已經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太需要這個圖表。在此就是給大家一個參考。例如同樣是 4K 剪輯,用哪一套剪輯軟體、哪些插件、不同影片格式、3~5 分鐘短片還是 60 分鐘紀錄片?一軌還是三四軌?是否要加上特效?每個人對效能的需求都會不一樣。遊戲也是,有輕度有重度的,也要看畫質開到什麼程度。

如前面筆電上的記憶體時脈通常也不能輕易調整,基本上規格是多少就是多少,自己升級大多就是針對容量,不過自己升級時還是要注意要 DDR4、DDR4L、時脈、電壓、相容性、保固售後都要留意。Evo 認證要求至少要有 8GB,而且一定要是雙通道。所以像我最近用過的 ADATA XPG XENIA 14,雖然是 16GB 單條,最大還可支援到 64GB,但可以判斷他就不會有 Evo 認證貼紙。

GPU 圖形處理器 / 獨顯

就像很多桌機會安裝獨立顯卡,有些輕薄筆電也會有獨立顯卡,對於遊戲和工作應用上會有幫助。

如果你是想要有這些需求的用戶,可以優先選擇有獨顯的筆電,例如 Yoga Slim 7i Pro 他就有另一個型號不具備 Intel Evo 認證,搭載 MX450 獨顯。

又或是像這台 ASUS TUF Dash F15 FX516PR 搭載 RTX3070 顯卡,屬於電競筆電,即便他屬於超級輕的電競筆電大概才兩公斤,但顯然與大多才一公斤出頭的輕薄筆電還是差滿多的。而筆電上的顯卡很多時候不能單看型號,要多查查實際遊戲效果、跑分,才能得知其實際效能。

現在 Intel 的內顯 Iris Xe Graphics 相較以往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實際使用的性能其實不亞於入門獨顯,可以達到同時外接兩個 4K 螢幕。以 ASUS ZenBook Flip S UX371EA 來說,4K 雙螢幕,同時觀看兩個 Youtube 4K 60FPS 的影片,GPU loading 大概在 30~40%。

如果更進階一點,兩個 4K 影片都兩倍速撥放,那 GPU 的 loading 會到 60~70% 左右。我在筆電上都是文書為主,不會剪輯影片、跑深度學習,那有沒有獨顯其實就沒什麼差。獨顯的出現可能還與內顯的功能顯得重複,當然在一些情境他們也可以設定成協同工作,只是大多我在筆電的文書工作場景用到比例不高,而且近年筆電處理器內顯的效能也滿強了。所以在極致輕薄的筆電上,我更會喜歡只有內顯的機器,例如前面提到 i5–1135G7。

其次,多了額外的顯示晶片、顯示記憶體,代表主機板上需要有更多空間放這些零件,那就會壓縮到電池容量而犧牲續航力。而且額外增加的晶片也會增加耗電,一來一往之下,續航力又會弱一點。第三,具備獨顯的機種,通常也需要有更強、更大的散熱系統,不然熱散不出去也是也是白搭。如果是輕薄筆電,與其增加用不到的效能,我更看重續航力和重量,如果廠商可以不加獨顯的前反映到售價的優惠上我覺得是最好。結論來說,如果是要打遊戲、剪輯、繪圖或深度學習等,就要優先看有獨顯的機種,且獨顯效能好壞非常明顯。如果像我一樣追求輕薄長效,不帶獨顯的輕薄筆電會更平衡。

SSD 固態硬碟 / 儲存空間

現在大多輕薄筆電幾乎清一色採用固態硬碟了,乃至入門的 i5 筆電很多也用 SSD。相較 HDD,SSD 的速度已經是突飛猛進。但是 SSD 也是有不同速度等級,例如 SATA III 受限於頻寬限制,大概就是 500MB/s。而 PCIe NVMe 協定的 SSD 通常都有 1000MB/s 起跳。常見 PCIe Gen3 主流也有到 3000MB/s。

更甚者,像是一些第 11 代的筆電支援到 PCIe Gen4 x4,速度可以達到 7000MB/s,是 SATA III 的十幾倍。但不代表所有搭載第 11 代處理器的筆電都支援 PCIe Gen4 x4,因為這還需要主機板的支援。且速度越快的 SSD 往往在耗電、發熱上也會比較明顯。而且速度越快,實際使用能感受到的差異就越來越不明顯。

相較於 SSD 的速度,容量可能才是大家最容易遇到瓶頸的,在這方面,Evo 認證要求至少要是 PCIe NVMe 的 SSD,而且容量要有 256GB 以上。大家可以多觀察,有些機種會分不同容量的 SKU,或是可以客製化選容量,例如 Surface Pro 8 就是通過 Evo 認證,有多種容量等級的機種可以選。所以如果你覺得 256GB 太小,就可以看看同規格有沒有 512GB、1TB 的款式。之後有興趣,你也可以進一步看看他的讀寫速度、隨機讀寫速度、讀寫壽命、散熱好壞、主控方案、顆粒……等等。

至此,有關筆電選購上的幾個關鍵零件,你都有大概的認識。其實桌機跟筆電的零件有八九成像,如果你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其中的規格和對效能的影響,可以看我們之前針對每個桌機零組件為主題做的一系列介紹。

Weight 重量

雖然說是輕薄筆電,但其實業界對這個名詞一直沒有一個明確定義。而且隨著材料和工藝的進步,現在很多 14 吋筆電比 13 吋還小、還輕。十年前 Ultrabook 的定義是厚度 20mm 以下,重量 1.4kg 以下。現在許多筆電都在這個範圍以下了,所以 Intel Evo 的標準是厚度 15mm 以下。像這台 ASUS ZenBook Flip S UX371EA 通過 Intel Evo 標準,華碩官方標示厚度是 1.39cm,我們實測不含腳墊約 14.85mm。

有時你可能發現筆電官方標示重量跟實際有落差,若先撇除掉廠商灌水數據的情況。可以合理的解釋就如前面提到的狀況,每個機種下可能還會分很多 SKU,例如記憶體多寡、SSD 型態、SSD 容量,導致用料、散熱不同,就會影響到實際重量。還有實際量產機器跟工程測試機還是有一些修改和落差。又或是大多廠商只標示到百位數公克,例如 1.3Kg,但實際可能是 1340g,或許就是選擇四捨五入取 1.3Kg。所以目前測試下來,實測重量跟官方標示差個 50g、100g 其實都滿常見的。不過通常的確是實際測起來會比官方標示的重一點,比較少有測出來比官方標示還輕。

人手對重量的感知其實相當敏銳,你可以試試看跟自己不同款的手機,雖然差幾十公克,但人的手是可以感知出來的。而到筆電上,我覺得差幾十公克,通常不見得能準確分佈出來。但是如果差個一兩百公克,那就滿明顯的,大多數人都可以準確說出哪個比較輕,只是講不出來具體輕多少公克。

而影響手拿實際感受重量的因素還有很多,像是筆電的重心、配重、機身外觀、表面材質、顏色、拿的姿勢……等等,所以我覺得自己實際拿拿看很重要。

Battery Life 續航

續航也是筆電的重要指標之一。不過相信大家經常發現,自己實際使用的時間,經常會比筆電廠商標示的還短。廠商的續航力有沒有灌水我們很難舉證,但是大部分廠商其實都有自己的測試標準,很多也能夠在網頁中找到。

實際上我們在測試筆電時,有時找不到這些資料,也會跟原廠詢問他們的續航力測試標準,如果按照他們的設定,基本上也都可以跑超過他們的標示。只是這個測試標準到底符不符合消費者實際使用的情況?這個就滿難講的。

所以 Intel Evo 認證在續航力這塊更強調使用者的實際情形,例如 FullHD 螢幕的機種中,在真實應用場景要有 9 小時以上的續航力。而且充電 30 分鐘要能達到 4 小時的續航力。確保對於需要長效的使用者來說,能有一個及格水準。

例如一些筆電即便他搭載 i5–1135G7,文宣也主打輕薄長效,但我自己實際使用大概一個早上使用就沒電了,根本撐不到下午。筆電的續航力除了 CPU、螢幕、電源管理方式也要夠省電。此外電池容量也是非常重要,但是電池容量一增大,筆電其他零件可用空間就會被壓縮,電池增加也會讓筆電更重、更厚,因此還是要抓一個平衡。

Final Price 價格

要爭取便宜的入手價,不外乎就是網路、實體店面多比價。建議大多數人只要做到簡單貨比三家,就不容易被當肥羊宰。但如果要苛求到差 $500、$100 元都要省下,並且保證自己買到的是全新,不會因為價格便宜被騙。那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就是指數上升,對大多數三四年買一次筆電的人說肯定是不划算的。網購價格可以先當一個參考,再去實體店面。偶爾網購也會有超便宜的特價,但這個特價是平台真的讓利給消費者?還是在出清舊貨?你就需要多了解規格、多一點經驗才能知道,這些都可以在我們過往和未來的內容中談到。

如果你有很多網購經驗,大概也聽過七天鑑賞期、七天猶豫期、拆封視同同意購買、退貨酌收處理費。或是你有花很多時間比價的經驗也會發現,那些在網拍上掛最便宜價格的,很高比例其實都沒有貨。

或是實體店面業務跟你說最便宜價格的,真的比別人平均都低一千多,最後你回去問他。他可能就跟你說剛剛賣掉了,要不要考慮別台更好的。或是說那個是未稅價要加 5%、缺貨客訂要等、展示機、拆封機之類,各種理由。

雖然法規對於網購或是實體購買都有相對應的法規,但由於資訊不對等,消費者通常是相對弱勢。遇到不好的賣家,花樣百百種,他不賣、耗你時間和心情,你也拿他沒轍。所以比起花幾十個小時比價,我覺得只要價格算得上便宜,賣家也值得信任,即便我知道可能還有更便宜的機會,我可能也不會計較,盡量不要耗費太多時間,也不要讓劣幣驅逐良幣。

光是怎樣買到便宜的電腦?或是常見的話術和購買上要留意的事情,都可以講好幾期。這集我更希望給大家一個觀念,在大量比價之前,應該要更先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在這個前提下,再去詢價、比價。不然即便你花了巨大的力氣去比價到最便宜,但買到沒那麼適合自己的機種,那才是也是虧的。

Appearance 外觀

外觀我們先講顏色好了,因為顏色會非常明顯影響外觀感受,每個人喜歡的顏色也不同。有的人就比較喜歡低調、深色、黑色,看起來比較屬於安全色的筆電。

但也有些人會滿喜歡 MSI Prestige 14 Evo,他除了黑色、白色以外,他甚至有粉色可以選擇,而且他粉色的程度非常高,連觸控板和鍵盤都是粉色,光是顏色這點就很有吸引力。

此外有些表面材質和顏色很容易沾髒、顯髒,例如純黑或純白。舉一個不錯的例子,ZenBook 你很少會看到純黑色的,我覺得還不錯,純黑的表面真的很容易看出手油、灰塵。

或是像 ZenBook 在 A 件非常經典的同心圓髮絲紋,相較鏡面玻璃或是霧面金屬,就不容易留下手油、指紋。

有一些筆電的外觀設計會比較好拿,即便客觀數據上整機可能比較重,但是攜帶起來更不費力。例如楔形設計對手掌來說就比較好握,或是像 Dell XPS、ADATA XPG XENIA 14 底部將腳墊做成長條形,讓裸機手拿的時候有更好的施力點,也比較不容易手滑掉落。或是整機的配重有設計過,單手拿的時候就會覺得很輕,特別是有些設計不錯的輕薄筆電可以看到這些細節感受。

Chassis 機殼

常見可以大略分為塑膠和金屬兩個大方向。很多人覺得用塑膠一定就是不好或比較廉價,其實不一定啦。有些塑膠機殼也能表現出好的質感,例如可以有鋼琴烤漆的亮面或是膜內漾印,也有其他不容易留下指紋的工藝,塑膠材質冬天時也不會像金屬機殼一樣覺得很冰,摔到也不容易「貓」下去。

當然金屬機殼也有很多好處,大家也耳熟能詳,目前比較貴的輕薄筆電大多數也是金屬機身,通常我也比較喜歡金屬機殼的筆電,尤其是 uniboby 一整塊 CNC 加工下來的這種,特別有情懷,堅固性也比較好,缺點是重量可能會重一點。但像是 ASUS ZenBook S13 UX392FN 就是一體成型,重量也做到很輕。

另外大家常聽見的鑽石倒角、鑽石切邊,就是像這台 ASUS ZenBook Flip S UX371EA 周圍這圈,可以讓機身邊緣不那麼尖銳,會有特殊的手感,外觀也深受大多數消費者喜歡。常見是金屬原色銀色,但也可以加工成不同顏色,例如他就做成金色,跟機身本體顏色更搭、視覺效果更棒。

金屬材料常見就是鋁合金、鎂鋁合金。現在追求輕薄,常見的做法是外殼是薄薄一片金屬,裡面是塑膠結構,這種真的可以把機身做到很輕,甚至 1kg 以下。

CNC 的剛性會比較強。像是扭曲筆電機身、敲打 C 面鍵盤、按壓筆電上蓋都可以感受出差異。當然 CNC 一體成型的機種,也有使用到塑膠的材質,只是在外殼金屬的部分厚度和加工方式就是不同。雖然高階機種不見得都會用 CNC,但的確 CNC 的機種大多都是高階系列。金屬機殼表面還有各種表面加工方式,出來的感覺也都不一樣,可以在我們過往開箱筆電、桌機的文章中找到一些介紹。

其他材料像是碳纖維,最近 VAIO 有出,或是我比較有印象是十年前技嘉推出的 X11,我記得那時去光華商場,在忠孝新生站一號出口上去之前的廣告牆,或是在光華商圈都可以看到很多廣告。或是十幾年前,華碩也有推出過表面是竹子材質還有皮革材質的筆電。

Screen 螢幕

解析度:以前 Intel 剛開始推 CULV、Ultrabook 的時候,螢幕解析度主流是 1366x768、1600x900 和 1920x1080。現在主流是 1920x1080 居多,已經有越來越多輕薄 Windows 筆電採用 4K。現在 Intel Evo 認證就有要求 12~15 吋的解析度至少要為 FullHD,而像最近使用的 ASUS ZenBook Flip S UX371EA 更是達到 4K 解析度。

以目前常見 16:9,14 吋筆電來說,1920x1080 是 157ppi,4K 3840x2160 是 315ppi。因為我自己會有用筆電大量看圖、看影片的需求,我覺得 2.5K 是目前 13、14 吋筆電最好的解析度。為什麼不是 4K 呢?因為以輕薄筆電的使用場景和需要考量續航力來說,再往上 4K 畫質感受在大多情況不會那麼明顯,但是對效能的佔用和筆電耗電卻會提高一點。

螢幕比例,這邊就不幹古說以前以前筆電流行 3:2 和 4:3。現在主流是 16:9,這幾年選擇性有變多,有越來越多 16:10、3:2,例如 Microsoft Surface Laptop。我個人習慣,也覺得 16:10 是最棒的比例,能夠更好地適應日常使用的場景。

另外現在越來越多筆電使用 OLED 面板,相較以往常見的 LCD IPS 大家喜好也不一樣。重要是你自己看得舒不舒服,舉例來說,OLED 受限於 PWM 調光,會有頻閃的表現以及壽命的疑慮。老實說,在手機和筆電上我都是看不出來的,壽命我也覺得不是大礙。但是一些眼睛比較敏銳的朋友、同事,他們就說看起來真的有差,OLED 看起來會比較累。但好一點的 OLED 我認真是感覺不出來差異,所以這方面還是滿主觀的。

螢幕的鏡面跟霧面比例,我沒有真的統計過,也沒有找到相關資料。但感覺隔一陣子都會此消彼長一下。像之前有幾年都是鏡面居多,但現在這幾年大多 Windows 筆電的螢幕都是霧面螢幕,對於反光和手油的抑制會比較好。

又但是最近 OLED 和 4K 市佔率越來越高,感覺鏡面又有開始變多,例如華碩這台 ASUS ZenBook Flip S UX371EA 就是 OLED 4K 鏡面螢幕,又同時支援觸控和 4096 階壓力感應觸控筆。

霧面螢幕的優點,反光控制得好意味著你在室內光源下或是室外,都比較能看清楚螢幕的內容。另外就是霧面螢幕表面比較不容易看出手油,後續擦拭、保養上也比較方便。此外霧面的程度也有高低之分,通常廠商也不會在規格出來,建議實際看機器感受。

霧面的缺點通常就是鏡面的優點,大家可以舉一反三。首先霧面比較明顯的缺點在於,如果是 4K 這樣高解析度,經過霧面後人眼看到就容易糊成一團,4K 高解析度的意義就不大了,所以在筆電上很少看到 4K 搭配霧面這樣的機種。但是在桌上型螢幕 27、32 吋 4K 這樣的一百多 ppi 等級,霧面還是主流居多。而 1080P 加上霧面後,可以明顯減少像素顆粒感覺,所以可以滿足大多文書、上網的需求,也是大多數使用者可以接受的平衡點,因此流行了快要十年。

第二個大家可以知道的就是霧面會造成一點色差,因此很多主打高色準和高解析度的筆電,大多是採用鏡面。但是反過來說,在抑制反光、手油還有未來保養上鏡面就比較麻煩。

與螢幕顯示本身較無關的,但是很多在乎的使用感受,就是螢幕單手是否可以單手打開。這個就牽涉到筆電本身的重量還有樞紐的設計,也很容易在這種地方感受出低價機種跟高價機種的差異。尤其是兩萬元的基本款筆電,你可以跟高單價的輕薄款比較,會發現高單價的筆電通常樞紐也會做得比較好,具體表現在螢幕比較不會晃、可以維持在低角度不會蓋上、開關的手感比較平滑。

而 Intel Evo 認證的筆電則強調使用者打開螢幕後的感受,像是要求筆電能夠在一秒內睡眠喚醒,對於輕薄筆電這種隨身攜帶,可以極速回到工作狀態,在使用上的體驗真的會好很多。或許這對於筆電當桌機,或是 A/B 定點跑的人來說沒什麼感覺,但對於把筆電當成手機用,一天開闔二三十次的我來說,這個時間差是很有感的。

Keyboard 鍵盤

選擇自己喜歡的 Layout 也很重要,這部分沒有絕對答案,但可以舉出一些常見的例子跟大家分享。例如很多筆電廠商會把電源鍵做在右上角 Delete 隔壁,導致很多人會反映按 Delete 時會誤觸電源鍵,我自己是覺得沒有這種困擾,但身邊的確很多人反應此問題。

Function 鍵常見如音量控制、螢幕亮度、鍵盤背光、螢幕輸出、效能模式……等,這些排列和功能符不符合你的使用習慣?還是你願意調整自己的習慣去適應?這些都是要考量的。此外有些筆電設定一定要按組合鍵 Fn 才能動,但我實在不喜歡調整螢幕亮度還要按兩個按鍵。有些筆電也能讓消費者自己改設定,選擇自己喜歡的模式。

另外經常大家詬病,筆電的方向鍵可能會縮小變半格,可能導致誤觸。我自己是覺得沒什麼影響,反而覺得半格的在上下鍵按感覺按起來速度比較快,也幾乎沒有誤觸問題。

功能鍵方面,我特別在意 Prt Sc 的功能,這個使用率真的太高了。但對我來說,Pg up/down、Home、End 平常完全用不到,就是可有可無的功能。

不同地區販售的筆電會提供不同排列、語言的機種。例如在日本買的筆電大多是 JIS 規格,整個佈局都會不一樣,最明顯就是 Enter 鍵。如果可選,我會優先選擇沒有有中文注音、倉頡的鍵盤,只有英文看起來比較好看。如果可以,最好是完全無印的,那就更棒了。

說來矛盾,雖然早就是看以盲打、盲按快速鍵的程度了。但是我覺得鍵盤背光還是滿有必要,就是儀式感,還有晚上打字時感覺比較好看,還可以充當一下環境光吧。我比較會在意鍵盤背光的段數,例如只能調「關、弱、強」跟可以調十幾段,那個感受是差很多的。其他像是會不會有漏光、亮度會不會不平均、字體印刷好不好看、背光打出來的色溫,也是大家在看筆電時可以觀察、找到自己的喜好。此外鍵盤的打感、聲音,也是大家可以親自去體會的。

Cooling & Power Delivery 散熱與供電

筆電如果要發揮 CPU 的性能,散熱和供電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最常見的散熱方式就是導熱管加上風扇,不管是一萬五的文書筆電、四五萬元的輕薄筆電還是十萬元的工作站筆電,幾乎都是這樣設計。或是一些平板、筆電採用 Fanless 的設計,就是完全無風扇,因此不會有風扇噪音。例如 Microsoft Surface Pro 8,就是搭載 Tiger Lake CPU,Fanless 設計的,而且具備 Intel Evo 認證。

散熱或供電不夠,就會導致 CPU、GPU 效能發揮不出來。以輕薄筆電來說,我自己的用途主要就是上網、文書、看影片、修修圖,輕薄筆電的 CPU 的極限大概就是 15~28W,當然有一些廠商會拉高到 45W,但以我需求不太容易長時間維持在那個 peak。如果是很需要運算的工作,我都會優先在桌機上完成。當然輕薄筆電可以深入去談功耗和散熱的內容還有很多,我們過往開箱、評測筆電中也都有提到。

但如果你是要工程繪圖、影片剪輯、長時間打遊戲、看中效能需求,那具備獨立顯卡、高效能搭載 H35、H45 的筆電會更加合適,也就非常必要了解散熱、供電對效能發揮的關係。

Speaker 音效

Intel Evo 對音效也有測試標準,例如在距離 50cm 的時候音量要達到 78db,低音頻率也要能小於 353Hz。大多輕薄筆電的音效,受限於空間有限,喇叭音效自然有個天花板。不過幾乎所有廠商都會標示說自己的音效很好,有各種你唸不出來的品牌聯名、合作調音,但真的聽起來不錯的筆電其實不多。這方面如果你很注重音效,也是建議實際到聽聽看。

I/O 連接埠

I/O 部分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至少大多數人現在都分得清楚 microUSB 跟 USB-C 是不同東西,但有一些看不到的規格就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小細節,跟大家分享。常見這種方方正正的 USB,通常就叫 USB Type A。

要留意速度是 USB3.2 Gen1 5Gbps 還是 USB3.2 Gen2 10Gbps,可能也要留意,現在有些入門筆電還是會有 USB2.0 的規格。

很多手機、平板、筆電、藍牙耳機現在都有 USB-C。不過大家要留意他是跑什麼協議、速度,目前常見有幾種:Thunderbolt 3、Thunderbolt 4、USB3.2 Gen2 10Gbps、USB3.2 Gen1 5Gbps。

USB3.2 Gen1 5Gbps 就是大家以往熟知的 USB3.0,速度比 USB2.0 480Mbps 快上約十倍。USB3.2 Gen2 10Gbps 速度又可以比 USB3.2 Gen1 5Gbps 快上一倍,我個人覺得非常有感。而 Thunderbolt 3、Thunderbolt 4 就更厲害了,頻寬高達 40Gbps,用外接 SSD 時也可以達到 32Gbps 左右,速度非常快。而 Intel 作為 Thunderbolt 的標準制定者,目前 Intel Evo 的必要標準也包括要支援 Thunderbolt 4。這其中有一點很重要,就是 Thunderbolt 4 是可以支援 USB4。目前除非你是業界內的人,否則你大概都還沒有看過 USB4 的產品。不過放心,今年就會開始陸續出現了。而這也代表,現在買 Intel Evo 的筆電,以後是可以直接支援 USB4,會是未來幾年重要的 I/O 規格。Intel Evo 具備 Thunderbolt 4,就可以透過一條支援 DP alt Mode 的 USB 或 Thunderbolt 線連接螢幕。

Thunderbolt 4 還支援 PowerDelivery 充電,不用像傳統筆電一定要用專門的充電器才能充電。出外過夜旅行,也只要帶一顆大功率的 USB-C PD 充電器,就可以滿足筆電、手機、平板的充電需求。

此外,如果你跟我一樣有更大量的 I/O 需求,那 Thunderbolt SSD、Thunderbolt DAS、Thunderbolt Dock、Thunderbolt External GPU Enclosure 有非常多更多豐富、強大的硬體生態。

相較之下 USB-C 比較 optional 一點,之後 USB4 出來應該會更混亂,但以目前輕薄筆電主要還是 USB3.2 Gen2 10Gbps 為主。有的 USB-C 也有支援 DP Alt Mode 和 PD 充電,如果你有特別需要這兩個功能,要仔細看產品規格,因為不見得每台筆電都有把這些功能做到 USB-C 上。

還有一些常見的影像輸出,通常是 HDMI 為主,少數有 miniDP 帶出 DisplayPort,像這台 GIGABYTE AERO 15 OLED 不僅有 Thunderbolt,他還具備標準尺寸的 HDMI、miniDP,並且支援 4K 60Hz。標準尺寸 DP 在主流筆電上幾乎沒看過,DP 方式現在幾乎就是上面說的 USB-C 直接走 DP Alt Mode。具有獨立 HDMI 的好處是,這樣能夠支援大多數的螢幕、電視、投影機。

因為我們的開箱工作經常會用到相機,相機就會用到標準尺寸的 SD 卡,因此筆電有沒有標準 SD 卡,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當然你可能會想說,那有什麼關係,相機上面用 microSD Adapter,就可以對應到筆電上的 microSD 啦。光是這個選擇性也可以單獨講一期,簡單來說,我不否定有這種做法,但我自己還是選擇標準尺寸 SD 的工作流。

此外,記憶卡速度是 UHS-I 還是 UHS-II 也是天壤之別,速度大約是 150MB/s 跟 300MB/s 的差別。如果是大多消費者,其實用 UHS-I 就非常足夠了。但如果是攝影機、相機使用者,筆電有內建支援 UHS-II 用起來會更加順手。

Wireless 無線連接

除了有線的連接能力,筆電大多具備無線網路。目前大多新筆電都是支援 WiFi 6,簡單來說他的速度更快、更穩定、更安全。傳輸效率快這點,對於有進階需求的人來說就很合適,例如在公司或家裡內網從其他電腦或伺服器拉資料,當然配合上中間都是 WiFi 6 的機器,速度可以快很多。

而 Intel Evo 的筆電都至少具備 WiFi 6 的連接能力,通常就會搭配 Intel AX201 的網卡,因為他就是專門設計來搭配自家晶片組的,除了 WiFi 6 他也包含了 Bluetooth 5.0。AX201 可以支援 2.4GHz 和 5GHz 的網路,也支援到 802.11ax 規格,天線也可以達到 2x2 的設計。所以如果你想讓 AP 在內網也能發揮 WiFi 6 的速度,就可以鎖定有這幾項規格的 AP 來購買。

Camera 鏡頭

此外還有許多附加的功能,例如 Evo 要求筆電的 Camera 至少要有 720P 30FPS。有些人重視安全性和隱私,也可以找那些有實體鏡頭蓋的筆電,例如之前開箱過的 GIGABYTE AORUS 15G,他的鏡頭在下方,但是有實體遮罩可以遮住鏡頭。

Future 未來:Inte Evo v3

下一代 Intel Evo v3 標準也已經出來了,但我知道你現在一定想說,為什麼是 v3 不是 v2?因為 Intel Evo 前身是 Project Athena,Intel Evo 就已經算是第二代了,因此第二代 Evo 就命名為 Intel Evo v3。其中像是續航力提到要求就更高,不僅續航力從 9 小時提高到 10 小時,也加入了混合多人線上會議的情境,要能更有 5 小時的續航力。真的,大家如果有連續一整天連續排好幾個開會就知道,線上開會其實滿耗電的。

ntel Evo V3 主打的訊息會是「全能型」,符合現在遠距工作者和創作者的筆電」。筆電不只是輕薄長效,效能也能兼顧。當然最顯著的就是 CPU 也要求搭載到第十二代,也就是 Alder Lake。而為了發揮 Alder Lake 大小核的效果,勢必也包括 Windows 11 的支援。

除了圖表中提到的資訊,從產業及供應鏈得知道訊息,Intel Evo v3 也會測試筆電運作時發出的噪音,像是電子零件的聲音、風扇運轉的聲音。而在疫情時代,線上開會的需求不是大增,是暴增!所以像是開會時的噪音控制、畫面的提升、背景虛化……等等,都會是下一代筆電、下一代 Intel Evo v3 值得關注的地方。

EnterBox 從多面向的角度,穿梭於理感之間。深入淺出各項規格數據,分享箱裡箱外的各種面貌,和你一起閱讀科技產品。Enter the Box, Explorer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