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發表到今年在台灣上市,我便引頸期待微軟的 Surface Laptop Studio。不只是發表會上的動畫相當精彩,對於更多元的使用方式也感到好奇。
這台是接近頂規的版本,據查價格在 11~12 萬左右。i7 CPU 與 A2000 繪圖卡顯示 Laptop Studio 面向專業使用者的定位。
CPU:Intel Core i7–11370H
RAM:LPDDR4x 4267 32GB
Storage:PCIe Gen3 x4 1TB SSD
GPU:NVIDIA RTX A2000 with 4GB GDDR6
Screen:14.4", 2400×1600, Touch, 120Hz
OS:Windows 11 Pro
乍看之下就如其名 Laptop 一樣,就是一台筆電正常的樣態。雖然是一台外觀簡潔的 14 吋筆電,但是效能卻不容小覷。
透過 Dynamic Woven Hinge 將螢幕俐落變身成 Stage Mode。雖然十多年前就一些廠商推出過這個形態的筆電,甚至還有將鍵盤和觸控板互換位子的做法。不過當時機構的穩固性和重量都與今日相距甚遠,最近也有類似定位的機種採用變形的設計,不過 Surface Laptop Studio 的重量輕得多,以不到兩公斤的重量,讓筆電更接近攜帶的原意。
螢幕周圍等寬的邊框以及四邊圓角弧度,配合上 Windows 11 作業系統,整體更加優雅和協調。
傳統螢幕樞紐的部分做得相當好,後面會進一步談到。Dynamic Woven Hinge 的角度是沒有任何段落或固定的,可以在將近 360 度的旋轉範圍自由調整想要的位置。
即便螢幕後仰,機身仍可保持重心在前方不會往後翻。
翻轉到最後時會有磁吸固定住,這時也可以看到內裏是編織布料,質感相當不錯,轉軸部分可以看到受到保護的薄型排線。
這時蓋上螢幕,就變成了平板模式。雖然對於一台平板來說兩公斤可能有點份量,但我實際使用時,會用一手直立拿著平板,手指剛好可以握住較高的那端預留出來的空間,而不會碰到螢幕本身。在這個使用情況下有手臂的支撐,重量並不會有明顯的負擔。
我覺得螢幕本身的規格也相當有看點,14.4 吋 3:2 的螢幕比例,還有約等於 2.5K 的 2400 × 1600 的整數解析度,換算約得 200 ppi。不止如此,螢幕更新率更是可以達到 120Hz,That’s awesome!
3:2 的螢幕比例不管是上網查資料、滑 ptt 都能看到比 16:9、16:10 螢幕更多的內容。雖然觀看大多影片時,上下的黑框會比較多,但是進度條、CC 字幕都不會壓到畫面,對於畫面整體的掌握度就更高。除此之外,在專業繪圖、修圖軟體中,也有更大的上下空間創作。
120Hz 更新率的螢幕,平常網頁瀏覽就有。雖然高更新率的筆電很多,但絕大多數集中在電競筆電,而非創作需求或辦公需求的筆電上,因此我覺得 Surface Laptop Studio 相當難得,也是對比 Windows 市場較為超前的規格。
除了螢幕解析度恰到好處,螢幕亮度和色彩的表現也相當好,面板為 Sharp LQ144P1JX01。中心亮度達到 520cd/m²,100% sRGB 以及 72% AdobeRGB。
Surface Laptop Studio 的螢幕在規格上顧及了高解析度、高亮度、高色彩表現、高更新率和外觀好看每個面向,對於影像工作來說非常適合。而換個角度想,即便是購買最入門款來作為文書辦公,也可以享受到這塊優異的螢幕,其實相當有吸引力。
機身的表面處理也相當不錯,表面手感相當一致、平滑。平常使用時也不容易沾髒,可以減少平常清潔維護筆電的時間,較好地保持外觀整潔。
螢幕樞紐做得也相當好,以這個尺寸的筆電來說本身就滿厲害的。其次還要考量他是觸控式螢幕、可以翻轉,螢幕重量較一般筆電更重,能做到這麼穩實屬難得。
且螢幕開闔可以固定在低角度,接近蓋上角度時,也會以極緩慢的速度輕輕蓋上,蓋上的聲音也很好聽,整個過程相當療癒。
微軟也提到在機身製作的工藝,底部 D 件採用沖壓方式。觀察其藉由造型的確讓機身相當穩固,周圍的散熱開孔預計應該是以 CNC 方式加工。
整機高效能運轉時,可以感受到前排左右兩側有強勁的風流,C 件觸控板兩邊區域也會有一點溫溫的。風扇聲音控制得相當好,不只運轉的聲音本身不大,不會像許多電競機種拉滿的狂暴聲,聲音的聽感也比較不會讓人煩躁。
兩側下方特殊的內縮,讓平常放在桌上拿筆電時,更容易單手拿起,不會有一直拿不起來筆電的尷尬。對於散熱來說也更能適應更多環境,例如內縮建立了出的空間,不太容易被周圍東西擋住而完全無法散熱。整體銜接到前方,剛好作為觸控筆的收納空間,非常巧妙。
與 Surface Laptop Studio 一起登台上市的還有 Surface Slim Pen 2。印象之前第一代是隨 Surface Pro X 發表的 Surface Slim Pen,一直沒機會用過,而固有觀念對於扁型筆桿的觸控筆都比較懷疑。不過 Surface Slim Pen 2 有讓我改觀,的確是目前用過最好用的扁型筆桿觸控筆。
他並沒有想像的那麼扁,卻又足夠薄到可以自動吸附在 Surface Laptop Studio 下方。而且不同於上一代還需要 USB-C 充電,這代配合 Surface Laptop Studio 或 Surface Pro 8 都可以做到無線充電,而且售價還更便宜。
Surface Slim Pen 2 除了可以完美隱身在筆電前緣,磁吸的力量也相當強,屬於裸機帶出門不太需要擔心筆不見的程度。配合上收納時的無線充電,不用擔心沒電和充電問題,平常使用感受非常流暢,完全是生產力工具的等級。
左邊有兩個 USB-C,皆支援 Thunderbolt 4 及 USB4。也支援 100W PD 充電,對於環境適合左邊充電的人來說是不錯的選擇,不會受到原廠充電器從右邊充電的限制。
右邊有一個 3.5mm AUX 以及 Surface Connector。左右兩邊所有 I/O 都有置中對齊,設計上相當細心。
隨附的電源供應器標示為 102W,除了專屬的 Surface Connect 為筆電充電,提供 15V⎓6.33A 95W。電源供應器上還額外有一個 USB-A,方便幫其他裝置充電。i5 版本不具備獨立顯示晶片,搭配的是 65W 的充電器。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不具備 USB-A 會比較麻煩,且作為專業工作者的隨身利器,也應該要具備 HDMI 和 SD UHS-II Reader。不過我近年已經完全習慣只有 USB-C 的筆電,在日常辦公情況下是沒問題。以 Surface Laptop 系列甚至平板 Surface Pro 系列過往皆具備 USB-A 的優良傳統來說,原本預期會有更豐富的 I/O,的確沒料到定位更高的 Studio 反而精簡地留下兩個 USB-C。
Surface Laptop Studio 標榜 Dolby Atmos 的 Quad Omnisonic 喇叭,實際聽起來立體感真的不錯,音量不是非常大的類型,但是聲音細節解析不錯。
接著看到效能跑分,Cinebench R20 得分 2049 pts。
在 Cinebench R23 當中,多核分數達到 5356 pts,單核成績 1410 pts。一開始功耗大約在 35W 左右,之後會降低保持在 30W。現在許多搭載 i7–11370H 這顆處理器的筆電,都會提高運作的功耗,因此效能和跑分上會有更好的表現。其中不少是 15.6 吋的電競筆電,能有更大的空間放下更強的風扇和散熱,安置更多供電,整體也會有更大的重量。但以 Surface Laptop Studio 這樣壓縮到 14 吋,卻同時具備雙風扇、大電池長續航、觸控螢幕,但整機重量只有 1,820 g。跑分還可以有這樣的成績,已經比許多類似規格的筆電還高或持平,效能表現並不算弱。
在跑分時也發現一個現象,螢幕亮度也會稍微影響 CPU 功耗。例如亮度 0%~60% 之間可以觀察到功耗差異約 2W,而螢幕亮度在 60~100% 之間則看不出有影響的規律。
Backlight:0%,CPU:29.50W
Backlight:50%,CPU:28.00W
Backlight:60%,CPU:27.50W
Backlight:100%,CPU:27.50W
在 PCMark 10 中得分為 5748 分。
在 3DMark Time Spy 中得分 4094。
在 3DMark Fire Strike 中得分 8847。
微軟在硬體和軟體上協調得非常好,實際以文書辦公使用時的續航力感受有優於數據表現。平常出門在外一整天都不用擔心電力問題,考量到他是一台 i7 規格還搭載 RTX A2000 的筆電,螢幕亮度更是達到 500 cd/m²,對於續航力的實際感受相當滿意。
高效能情境下續航力約 1hr。
在一般文書場景下,續航力能達到 10hr 40 min。
SSD 為 SK hynix PC711 1TB,型號 HFS001TDE9X073N。為 PCIe Gen3 x4 規格,3D TLC NAND 方案。是目前經濟實惠的選擇,速度對大多數工作者來說也相當夠。在 CrystalDiskMark 中循序寫入達到 3200MB/s,循序讀取更是超過 3500MB/s。
記憶體為 LPDDR4x 4267 32GB,雙通道,採用 SK hynix 方案。由於在機身內部,以及焊死在主機板上,為無法自行更換的設計。
Surface Laptop Studio 有強勁的規格、優異的螢幕、多變的螢幕使用型態。螢幕的規格在各個方面都相當好,靈活的使用方式也為工作生活多了一點變化。我覺得入門款 4~5 萬滿適合做為辦公文書機來使用,即便對於基本的繪圖創作也足夠,搭載 i5–11300H 處理器,並使用內顯晶片。i7 版本則有 RTX 3050 Ti 和更高階的 RTX A2000 可以選擇,適合更進階的影像繪圖創作需求如內容創作者、開發人員、建築師、資料分析師甚至市政府和醫療工作者,就可以更高階的考慮 i7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