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供應鏈的建設需要在業務和技術層面進行全方位規劃與實施。下面,大師兄以上海某客戶案例為基礎,詳細講解供應鏈數字化的核心實現路徑。
一、轉型背景
某客戶現有資訊系統支援企業發展至今已不堪重負,企業發展提出更高資訊化需求。其整體端到端供應鏈資訊體系只是做了“供”與“應”的日常作業,缺少“鏈”的全域性觀和全域性規劃,缺少資訊化手段實現端到端各業務環節的流程打通、數字化、自動化、視覺化,諸多部門都提到以資料驅動業務的透明化視覺化缺乏支撐。
1、架構老舊,功能缺失
整套數字化系統管理細節元素缺失,難以支援精細化化管理;
業務功能缺乏前瞻性,難以適應後續業務擴充套件與組織流程調整;
系統在多語言、多稅率、多幣種和海外相關政策法規要求有缺失,缺乏全球化架構與擴張能力
2、缺乏協同,業財割裂
產供銷很多業務資訊斷點依靠手工操作,工作效率低下;
業務財務割裂、資訊孤島明細;整體整合性不足;業務無法聯動、管控無法落地;
無法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集團管控。
3、資料滯後,難以信賴
資料不準確,不實時,不打通,缺乏業務間的資料協同賦能;
對業務的分析和判斷停留在手工和“經驗”層面,現有系統無法提供及時、可信賴、精細、預測性的經營決策分析等資料服務能力。
二、制定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方案
在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制定清晰的轉型方案是關鍵。以下從訂單全過程追溯和產銷協同兩大模組展開,詳細闡述轉型路徑及實施要點。
1、訂單全過程追溯
(1)核心節點模擬測算用時情況
訂單追溯需要精確到供應鏈的每一個核心節點。透過模擬和測算各節點的用時情況,企業可以清晰瞭解訂單從接收到交付所需的時間分佈。這種測算能夠幫助企業最佳化流程、發現瓶頸並提前預估可能的延誤。
實踐應用:某企業在接收訂單後,透過系統測算各節點所需時間,如樣衣製作、面輔料採購、生產啟動等,精準定義關鍵節點的標準用時。
成果:透過測算,企業減少了20%的時間浪費,並提高了生產計劃的準確性。
(2)各業務節點管控時間
每個業務節點的時間管控是訂單追溯的重要部分。透過系統化的時間追蹤,企業能夠實時瞭解訂單狀態並採取調整措施。
實踐應用:在訂單執行中,系統為每個節點設定時間閾值,一旦超時便觸發預警,管理人員可快速干預,確保訂單按時推進。
成果:某企業的訂單準時率提升了15%,同時減少了因延誤造成的違約成本。
2、產銷協同
(1)業務訂單排單方案
產銷協同的核心在於如何合理排單。透過智慧化工具,企業可以基於訂單優先順序、交期需求和生產能力制定科學的排單方案。
實踐應用:企業藉助排產系統,將大批次訂單與小批次快返訂單分開處理,同時為急單預留生產能力,確保不同訂單型別的高效交付。
成果:快返訂單的生產時間縮短了30%,客戶滿意度顯著提升。
(2)各協同單位之間關鍵資訊流概覽
在產銷協同中,各協同單位之間的資訊流動至關重要。透過建立資訊共享平臺,企業能夠實時跟蹤訂單的狀態,確保資訊在上下游間流轉順暢。
實踐應用:某企業透過數字化平臺共享訂單資訊,包括原輔料供應商、生產廠家及物流服務商,確保各方實時瞭解訂單進展。
成果:供應鏈透明度提升,庫存管理最佳化,交貨週期縮短了25%。
(3)各系統間單據流
數字化供應鏈需要打通各系統間的單據流,以減少資訊孤島現象。企業透過建立資料整合平臺,實現銷售訂單、採購訂單、生產訂單等單據的全流程追蹤。
實踐應用:某企業將ERP系統與SCM系統打通,實現單據自動流轉,避免了人工輸入導致的延誤和錯誤。
成果:單據處理效率提升了40%,資料準確率接近100%。
3、客戶供應鏈總覽業務流程
透過數字化轉型,企業能夠構建供應鏈總覽業務流程,從接單到交付實現端到端的視覺化管理。
實踐應用:某企業為每個客戶建立供應鏈總覽檢視,包括訂單狀態、生產進度、物流情況等,客戶可隨時檢視訂單的最新狀態。
成果:客戶體驗提升,企業與客戶間的溝通成本下降了35%。
三、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價值
1、為該客戶帶來的改變
(1)PLM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產品從靈感——誕生——確定大貨生產全部生命週期管理,客戶報價準確率提升了80%,打樣成本平均節約了20%。
(2)整合原有的ERP系統和金碟KIS財務系統割裂狀態,提高業財一體化和財務自動化程度,月結從原來的每月18號提升到每月的5號完成。
(3)SCM&SRM有效支撐供應鏈管理體系(原輔料供應商&外協加工廠&自有加工廠&海外工廠)進行流程協同,總計協同了480家原輔料供應商,效率提升30%。
(4)透過供應鏈協同,實現供應商自動對帳,提高了付款效率並節省了人工。
2、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普適價值
(1)資料來自同一平臺,口徑一致:使用者不用再在PLM、SCM、 SAP、OA、ERP等不同系統或同一系統不同模組獲取資料,二次整合;避免不同系統資料統計口徑不一致。
(2)用資料描述業務現狀,協助改進:將各個系統單據流資料,串聯成業務流程的描述,將關鍵節點的評價抽象成指標,讓模糊的定義清晰,讓評價更科學。
(3)用資料驅動業務,提高協同效率:透過將各個業務板塊的資料連線,讓不對稱的資訊顯現,使存在天然“矛盾”部門間用資料說話,從而提高協同效率。
(4)資料讓每一個人成為管理者:資料的價值不應只是事後分析,更多的是提供業務現狀的實時呈現,不對稱資訊的及時提醒,從而達到每個終端執行者都可以快速響應變化,完成自我管理。
最後,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數字化浪潮下,透過夯實資料治理基礎,利用智慧技術驅動決策,企業可以顯著提升供應鏈的效率與響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