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DDR5 取代 DDR4 成為市場主流後,如同前幾代的記憶體,頻率隨著平台更新慢慢疊加上去
從一開始的 4800 到現在 Intel Core Ultra 200S 原生支援的 6400
越高的頻率除了記憶體模組本身的性能之外,對於板子設計也有一定的要求
這點在筆電或掌機的困境就更是明顯,許多機器體積明明不小但依舊採用焊死的記憶體
除了改用新介面之外,直接在模組上塞 CKD 就是另一種答案了
桌上型的版本叫做 CUDIMM,筆電版本則是 CSODIMM,其實重點就是在於第一個字的 C
這次要開箱的是美光前陣子發布的 DDR5-6400 CUDIMM 32G Kit
包裝正面一覽
背面寫的與其說是產品特色,比較像是標榜產品品質跟售後服務不錯,台灣這邊的售後找代理商捷元
拆開裡面就是塑膠盒跟記憶體本身
可能怕有人不知道 CUDDIMM 是什麼,後面還附註 (clock driver)
底下標明需要使用第二代 (series 2) 的 Intel Core Ultra 平台
這次測的是 DDR5-6400 的 32g kit (16x2)
16G 模組同樣採用單面顆粒,黑色的 PCB
跟一般 UDIMM 外觀最明顯的差別就是中間多了一點點東西
PMIC 部分選用 MPS MP5431
One Semicon KD5CK01 clock driver,照官方的描述這顆最高對應到 7200 MT/s
選用自家 D8DKT 顆粒,單面八顆所以應該是 16 Gb 的版本
更高容量的型號才會是 32 Gb 的顆粒
======================================
測試平台:
CPU:Intel Core Ultra 7 265K
MB: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
RAM:Crucial DDR5-6400 CUDIMM 16G x2
VGA:Gigabyte RTX 5070 Windforce OC SFF 12G
HDD:Hynix PC801 2T
PSU:EVGA SuperNova 850 GA
OS:Windows 11 Pro
======================================
BIOS 可以正確識別到資訊,只有 JEDEC 的標準規格,沒有 XMP 或 EXPO
接著跑些簡單的測試
CPUmark99,總分 856
CPU-Z 內建 Benchmark,單核 843.3 ,多核 15648.5
Super PI 1M,6.938 秒
32M,5 分 57.515 秒
AIDA64 記憶體頻寬測試,讀 93.990 GB/s,寫 83.175 GB/s,複製 83.861 GB/s,延遲 92.0 ns
WinRAR 基準測試,33309 KB/s
7-Zip 效能測試,壓縮 150.824 GIPS,解壓縮 164.330 GIPS,整體評等 157.577 GIPS
Cinebench R23,單核 2323 pts,多核 35977 pts
Cinebench 2024,單核 140 pts,多核 2015 pts
隨意超個 7600 然後把時序稍微降一些
AIDA64 記憶體頻寬測試,讀 110.56 GB/s,寫 91.786 GB/s,複製 96.157 GB/s,延遲 82.5 ns
WinRAR 基準測試,34998 KB/s
7-Zip 效能測試,壓縮 165.026 GIPS,解壓縮 163.219 GIPS,整體評等 164.122 GIPS
Cinebench R23,單核 2317 pts,多核 36001 pts
Cinebench 2024,單核 142 pts,多核 2057 pts
跟之前的原生條一樣,這組 ram 的時脈跟時序都還有一點點調整的空間幅度
如果平常比較常做剪輯轉檔這類對頻寬要求比較大的應用可以考慮稍微改一下設定
至少延遲部分可以再低一點
就我自己的觀點來看,帶 CKD 模組的出現應該會把一般人能用的 DDR5 頻率推高不少
而且隨插即用的方式比起需要套用 XMP 或 EXPO 設定簡單
在筆電這類不好進 BIOS 調整的平台更是如此
不過就跟之前一般的 Pro UDIMM 一樣,時序部分如果出廠可以再低一些就更好了
現階段使用者要提款更多效能就自己多動動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