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可能很疑惑,但這台電腦真的是呈現特修斯之船的經典案例。你覺得「不斷升級過後的電腦,還是你原本的那台電腦嗎?」對於經常組裝、升級自己電腦的 DIY 玩家,或多或少也想過這個問題。總之,這又是一集電腦組裝的閒聊,可能也會帶點組裝教學,但我們先回顧一下這台桌機的歷程。

2020 年,我們曾用 Fractal Define 7 Compact 幫朋友組裝了一台 AMD Ryzen R5 3500X 的桌機。後來他想要更花俏一點,所以加上了 darkFlash 的機殼燈光。

2022 年,darkFlash 的風扇壞了幾顆、出現異音,原本的 AMD 原廠風扇也掛了。年輕人嚐過 ARGB 的燈紅酒綠後,發現還是返璞歸真最實在,所以換了整套 be quiet! 的散熱系統,留下一點燈光,但是風扇更靜音。後來 CPU 也換成了更高階的,顯卡更是一路從 AMD RX570 換到 NVIDIA RTX 3060。

2025 年,最近他說,be quiet! 塔散的風扇也掛了一顆。哇~這讓我開始懷疑,到底是他房間風水有問題?還是主機板有問題?風扇居然可以壞得這麼頻繁?5 年死在這張主板上的風扇至少有五顆,有點恐怖耶。因為他在家裡已經初步做了一些交叉測試,所以 CPU 塔散的風扇是半拆下來的狀態。

基本上保留機殼、顯卡、電源、機殼風扇,主要更換 CPU、DRAM、SSD、主機板、散熱這五樣。有些零件的選擇,或許不是市價上最便宜的選擇,只是因為剛好手上有這個零件,所以你可能會發現有些零件是 over spec。

CPU 選擇 Intel Core Ultra 7 265K。雖然 100% 確認會有獨立顯卡,但是有個內顯,對於未來升級顯卡、排查錯誤會方便很多。

Intel Core Ultra 7 265K 為 8P12E 設計,總共 20 顆核心,採用 TSMC N3B 製程。

SSD 選擇 Crucial T700 2TB,這是一條 PCIe Gen5 x4 SSD,理論循序讀取可以超過 10,000MB/s。

使用不內建散熱片的版本,有助於我們直接裝進主機板的 M.2,並使用主機板原生的散熱片。

之前問過 Crucial,他們說正面這層貼紙雖然沒有保固警語,但是移除的話一樣會影響保固,這點要留意。不過這層也不全然是貼紙,他本身是金屬薄片,對於散熱上還是有幫助。

記憶體使用的是 V-Color Manta XSky,這套記憶體是特製品,所以通路上應該找不到。樸素低調的黑色散熱片外觀,裡面裝的卻是 DDR5–7200 效能。

兩條雙通道,16GB x2 共 32GB,XMP 就可以簡單開出 DDR5 7200。搭配像 Intel Core Ultra 200S 這樣先進的平台,也還可以自己手動往上拉一點,榨出最後一點性能。

水冷選擇的是 COUGAR Poseidon Vistek Pro ARGB 360,價格是 $4,290。

開箱後就可以看到,他的風扇很特別,是三顆一組的模組,並非三顆 120 風扇,而且風扇也已經預裝好了。

COUGAR 官網提到,水冷頭的銅底面積相較上一代提升 21%。而這款水冷超大的顯示器,甚至比散熱器的銅底還大了!

主機板選擇 GIGABYTE Z890 AORUS Master,是我們之前開箱拆解的那張主機板,目前全新品價格是 $17,990。像這樣的主機板可以完全發揮 Core Ultra 9 285K、Core Ultra 7 265K 這樣高階處理器的效能。此外技嘉這張主機板的 I/O 也是強得沒話說,後 I/O 有一顆 Clear CMOS button、一顆 Q-Flash Plus button、兩個 Thunderbolt 4、六個紅色 USB-A 為 USB3.2 Gen2 10Gbps、四個藍色 USB-A 為 USB3.2 Gen1 5Gbps、兩個黑色 USB-A 為 USB2.0、一個 RJ-45 支援 10GbE。自帶兩個原生 Thunderbolt 4 和 10GbE 網路。特別是 Thunderbolt 這樣的規格,對長期使用較舊 AMD 平台的玩家來說,他還是第一次嚐鮮。

裝上大腦:Intel Core Ultra 7 265K。配合上這樣優異的主機板,AORUS Master 一直是技嘉打頭陣的高階型號,在每一代的升級中都是亮點,這次也在規格上有許多升級。

因為現在的桌機大多會安裝一張體積不小的顯卡,且主機板上的零件越來越密集,加上安裝時還有 SSD 的散熱片要拆裝。如果不早一點先裝 SSD,後面施作起來,有時候手指不見得進得去,因此將 SSD 的安裝提前完成是必要的。

由於 Crucial T700 有這樣不帶散熱片的款式可以選擇,讓玩家可以直接使用主機板自帶的散熱器,讓主機板的視覺更統一。主機板預裝的散熱鰭片,熱容量通常也比一般 SSD 的散熱器還大。

COUGAR Poseidon Vistek Pro ARGB 360 水冷的安裝滿有意思的,首先是水冷頭的扣具,上面預貼了兩個泡棉雙面膠,讓你可以直接把扣具貼在 CPU Socket 的背板上。這個功能非常方便,就不用頂著後面的扣具才能鎖正面的套筒、銅柱。不知道再過三、五年要升級的時候,這個雙面膠會不會在背板上留下殘膠。

此外這套水冷的套筒也很特別,相較常見使用的套筒是硬的塑膠,COUGAR 這套水冷使用的紅色套筒是軟的材質,可以直接先跟銅柱套著,一起安裝,組裝過程省事很多。

此外 COUGAR 的水冷一直以來都主打水冷排上的 Utteright 結構,將鰭片轉彎處做得更加直角,讓水冷排與鰭片接觸面接更大,增加導熱能力。

最後加上顯卡,整機組裝完成,靜態展示,過電開機,一次就過!

水冷的螢幕是可以拆卸下來的,背後有四個彈簧接觸點,且有磁吸對位。水冷頭本身是以 USB 和主機板連接、接受訊號。因此看到螢幕這邊四個彈簧時,猜想他或許是以 USB2.0 的協議連接的。

這次裝機也別出心裁地在風道上做文章。相較於常見的前進後出風方案,我們改成了後方和頂部進風,前方透過水冷排出風的設計。由於台灣人通常會覺得在冬天將冷氣開暖氣模式很奇怪,索性將電腦作為熱風來源,暖活一下電腦桌邊的溫度。而夏天玩電腦一定會開冷氣,頂多就是夏天再移一下位子就好。

水冷方面,像 COUGAR 這樣幫浦設計在水冷頭的一體式水冷。最好是將水冷頭置於整個水路最底部,有助於降低幫浦噪音、延長壽命。不過這次水冷排直立裝在前方,也是可以接受的方案。至於會不會擔心散熱不夠力?倒覺得還好,現在已經是散熱過剩的情況,因此更有餘裕做些實驗。

安裝 Windows 11 進入系統後,再安裝 COUGAR 自家的控制軟體。右側有四個主要分頁的切換,首頁則是系統現況的概覽。不知道是不是螢幕解析度較大的關係,有時在控制軟體會遇到 UI 跑版的狀況,可能是個案問題,或許之後更新版本可以解決。

在硬體資訊中,可以看到八個分頁中,對應了電腦主機的主要資訊。

螢幕顯示分頁,可以簡單調整螢幕亮度和螢幕方向。螢幕亮度是以 1% 為一個步進,螢幕方向則有四個選擇,因此水冷頭和螢幕安裝的方向,並不影響實際表現。下方還有主題選擇,除了預設的主題,也可以自己加入一些動圖。

COUGAR 這款螢幕的尺寸 3.95 吋,將近 4 吋。解析度也達到 720 x 720,更新率 60Hz,IPS 面板,能達到 300 nit 的亮度。

而回到開頭所說的,像這台經過三、四次大小改裝的桌機,現在大概就是機殼還是原本那個殼,裡面所有東西都換過一、兩輪。那他到底還是不是原本那台桌機呢?因為這台主機是在時間流逝後,不斷升級、更換零件,而不是換一樣的零件,從 AMD Ryzen R5 3500X 到 Intel Core Ultra 7 265K,顯卡也從 AMD RX570 換到 NVIDIA RTX 3060,已經是截然不同的效能和裝機思路。

目前使用下來,就是散熱風聲高了一些。這也是無可避免的,畢竟原本是 be quiet! 這樣主打靜音的塔散,上面也只有兩顆風扇。現在改成水冷,等於多了一顆幫浦和三個風扇。不過這之後可以在 BIOS 中手動調整,優化到自己喜歡的程度。甚至對一些不敏感的人來說,其實也無所謂,甚至開個音樂、聽個耳機就更感受不到了。這次改機也加入了一些巧思,取捨還是有,但也是不錯的嘗試和實驗,效果如何?耐用性如何?風扇故障率高是主機板、電源問題,還是空間氣場問題,就等下一次改機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