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上立醫師於醫學會分享使用洢蓮絲深層體積重建的臨床經驗。

隨著再生醫學迅速演進,臉部年輕化的概念已從表層修飾,逐步轉為更深層的「修復重建」。國際知名皮膚科專家林上立醫師於第51屆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年會 「洢蓮絲結構重建與立體拉提專題研討會」分享使用洢蓮絲「深層體積重建」的經驗與觀察,並指出臉部衰老不只是皺紋與凹陷,而是支撐力流失所導致的整體結構變化。因此,真正自然且持久的改善方式,是回到臉部深層,重建立體架構。

相較於傳統「交聯玻尿酸」以填補凹陷、增加局部支撐為主要訴求,如今,具有支撐力同時可刺激膠原新生,穩定延續視覺效果的產品備受矚目。林上立醫師表示,傳統的臉部調整多以「填滿凹陷」為主,但臉部並不是單一平面,而是由多層組織共同支撐的立體結構。當深層體積流失,像是額頭、太陽穴或顳側的支撐下降,整體光影比例就會改變,進而使臉看起來疲態加深、線條下垂。因此,若只處理表層,通常無法帶來長期且一致的視覺改善。

圖:林上立醫師表示,臉是多層組織所支撐的立體結構,僅表面填充,成效有限。

林上立醫師分享多年前在額頭與太陽穴使用以PCL(聚己內酯)為基底的生物刺激劑洢蓮絲做「深層體積重建」的臨床案例,經過八年長期親自追蹤,上臉結構依然維持自然、飽滿且協調。而案例未處理的中下臉區域,則在相同時間逐漸出現明顯鬆動、凹陷與比例下降。此對比顯示適當的支撐可以間接改善眼眶周圍輪廓、眉弓線條,甚至影響下頜線的整體視覺比例,同時表現出洢蓮絲在深層支撐力的修復,對臉部視覺年輕化有長期關鍵性影響。

圖:林上立醫師分享長期親自追蹤案例,呈現洢蓮絲對深層體積重建的價值。

林上立醫師分享自己多年累積的深層注射策略。他以額頭為例用實際教學示範說明,如何使用鈍針在深層脂肪隔室與骨膜上進行扇形注射,修飾凹陷、改善不對稱,同時避免高風險血管區域,打造自然柔順與有前向投射感的額頭弧度。林上立醫師強調,洢蓮絲注射量並非「越多越好」,真正關鍵在於對解剖結構與光影反射的精準判讀。

隨著再生醫學技術提高,深層支撐的修復會成為改善輪廓的重要策略。林上立醫師表示「真正自然、耐看的年輕感,不是把臉撐滿,而是把支架搭好。當額頭、太陽穴、顳側與下顎線的結構被好好重建,臉不只是變年輕,而是『重新回到健康狀態』。」

圖:林上立醫師(左二)認為把臉部支撐搭建好,就能呈現自然年輕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