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有人說「Photography」(攝影)的原意是「光畫」,也就是「用光作畫」的意思。以「作畫」來說,意思是畫家可以決定在畫布上的任何位置「塗上顏料」,這裡要黑,那裡要白,全靠畫家的雙手呈現。那麼平常在拍照的時候,我們如果只是在「有光線照明的地方按下快門」,這樣到底哪裡像是在「作畫」了呢?
有很多例子可以說明「光線做為照明」跟「有意識的控制光線」對於影像呈現的差異,而我自己本身第一次感受到這種差異,是在學校裡拍攝「玻璃」作業的時候。玻璃本身是透明的,表面會反射,本身又會折射光線,所以拍攝起來存在許多打光的issue,但也因為這些issue的存在,正好很容易讓攝影師可以對於「光畫」這件事情有所啟發,所以拍攝玻璃大概可以算是攝影師修煉的必經之路吧!?
下面就來看一下我們如何透過控光來改變玻璃的視覺外觀:
器材資訊
- 相機Olympus E-PL1 + Nikon 50mm F1.4 @ 1/125 @ F11
- 棚燈 Elinchrom D-lite 4 it
- 道具 大創39NTD玻璃杯
首先是把我在大創買的39NTD玻璃杯,拿到白牆前面,拍攝平台則是玻璃桌面。相機取好角度後拍攝。在這邊我們完全沒有做任何的控光動作…
▲這…好暗~嗯嗯(思考一下),老師有教,應該是「曝光補償」的問題,因為是白牆,「白增黑減」大家都知道!好吧,那就+EV再拍一張來看一下!
▲看起來是比較亮了沒錯,不過怎麼還是看起來還是不太行的樣子?
好吧,上面這就是當攝影師對光線的控制沒有sense時有可能會出的包,當然你也有可能很幸運的,玻璃杯不小心一擺就擺在很適合她的地方,讓你「矇」到,但是身為攝影師,拍照怎麼可以靠矇的呢?!
接下來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不該存在的那些「雜光」消除掉,也就是「把環境光源全部關掉」,改以一盞棚燈+柔光罩打亮背景,形成一個單純的背光。
▲看看這樣的效果如何?
▲哇!看起來果然是比剛剛好多了!至少玻璃上的那些醜醜的反光已經消失了,不過…玻璃杯的邊緣似乎不是這麼清楚…所以接下來要做的是要替玻璃兩邊「畫上」它的邊緣。
▲實際上的做法是在玻璃的左後方和右後方各加上兩塊檔光的黑色版子。
▲這個是「畫」上玻璃的左右兩邊的邊緣,不過看起來杯子兩側黑邊還是不太對稱,左邊的黑邊似乎太細了!?這個問題是來自於玻璃本身,或者相機、玻璃與黑色板子的相對位置關係。換句話說,只要調整一下玻璃和板子的位置,就可以調整這些黑邊的粗細囉!
▲調整後的左右黑邊看起來果然比較對稱了…不過好像還缺了什麼?一般我們希望玻璃看起來能有點層次,而事實上玻璃中間的層次,其實是“背景的成像”(你可以想像這個形狀的玻璃杯或多或少就像是一塊透鏡)。所以要改變玻璃的層次,不是直接對玻璃打光,應該要對背景打光才是。透過對背景光線的控制,來改變玻璃的視覺外觀…
▲透過一個小光源,讓背景的光線能比單純用柔光罩更有亮暗分明的層次。
▲這次拍攝結果…Hummm大家應該看得出差別吧!?玻璃中間稍微亮了一些…這樣大體上其實已經OK了,不過其實玻璃杯的杯緣部分也是可以「塗黑」的。
▲方法是拿一塊黑色的板子遮擋來自上方的光線,應該可以看得出杯口部分變得更黑了。但這邊因為折射角度的問題,那塊黑色的板子會不太容易在畫面中避掉,所以就讓我們偷懶一下,採用上面那張黑邊還沒加深的版本(因為基本上其實也看得出邊緣了)來後製處理一下。
▲稍微調整整體對比讓層次更明顯,然後修飾一下細節…大創39NTD玻璃杯的照片完成。(ㄎㄎ…雖然這一切看起來好像非常容易,但回想自己當初第一次拍玻璃時可是完全吃盡苦頭。這其中甘苦大概只有等大家自己拍拍看才會知道了!)
▲跟一開始的圖比較一下。
大家應該可以發現,其實玻璃的「存在感」是靠整個打光環境來控制的,一旦改變打光環境,玻璃的「視覺外觀」也會隨之變化,這也是為什麼這個例子特別容易讓人感受到photography=用光作畫的原因了。
當然,不管是什麼材質在不同的光線下,都會有不同的「效果」,這個問題是always存在的,攝影師在拍攝任何材質時都應該對光線「有意識的控制或採用」,不然怎麼能算在「攝影」(光畫)呢?
你今天用光作畫了嗎? :P
相關文章
aloke
◎複眼攝影工作室-商業攝影服務
◎目前是個專業的攝影師,業餘的藝術家。喜歡思考,也喜歡發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