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使用者高度重視,極其尊重,這也是一種至高無上,而且應當追求的品味。如果要說 賈伯斯(Steve Jobs)留下些什麼最美好的遺產,或是最深刻的啟示,我覺得就是這些了。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 Jobs,任何公司都有機會變成蘋果。剩下的,只是做與不做,以及是否全力投入去做的問題。

2011年10月5日,Steve Jobs 過世了。

一整天下來,網路上充滿了各種悼念、紀念的訊息。大家都說這是巨人的殞落、遠見者的離去。

我自己也稍微整理了一下,在我的人生中,和蘋果產品接觸的一些經驗與感想,藉這篇文章做一個註記。

這輩子,我的第一台電腦,就是蘋果。記得小學五年級時,在學長家第一次看見的電腦,就是Apple II,從此我開始日以繼夜地煩吵父母,我也想要一台電腦。

當然,理性的父母不可能因為小孩吵著要,就買這麼貴的玩具回來,換成是我,也不會這樣就著了小孩的道。

家裡沒有電腦,怎麼辦呢?沒關係,外面有。整個六年級的周末和暑假,我幾乎都在博愛特區。那時的東方出版社樓上,有家名喚東方電腦的電腦零售商,專賣各種仿製的Apple II,從中華商場牌的香蕉一號,到宏碁仿出來的小教授二號等等,還有賣各種電腦學習書,包括第三波、儒林等,主要是以 Basic 語言為主。這裡,成了我的寶庫。

東方電腦的擺設和一般當時的電腦店很不一樣,有開放式且空間很大的電腦展示區,電腦前還有椅子可以坐,而且冷氣全天開放。每到周末,早上11點開門時間還沒到,我就在店門口就定位;等一開門,就衝到電腦前面佔好位子,然後拿出同樣在這家店買的 Basic 程式語言手冊,開始自己生吞活剝地學電腦,也學會了一點三腳貓的程式語言技巧。(後來大學時 C++ 一直學不好,就此和寫程式絕了緣,這是後話。)

這家店也很有趣,他們不會趕我走,顯然覺得有個小孩在那邊用電腦,還會解釋給別的顧客聽,似乎也不錯。

到了國中一年級,想要擁有自己電腦的願望實現了。1984年,我終於擁有自己的 Apple II,即使是仿的,但也是貨真價實,可以玩各種錄音帶遊戲,可以跑 Basic 語言的 Apple II。

而且很幸運的是,一開始我的電腦裡就有軟碟機,當時的 Teac FD-55 半高型 5-1/4 吋軟碟機,一台就要一萬多塊,十片 Dysan 單面軟碟片要一千元,但只要在碟片外殼上剪個洞,反面也可以用。那時常和幾個家裡也有電腦的同學互相「交流」各種軟體。不過最大的軟體來源,是我的國中班導。

國中導師本身也是個電腦迷,很早就用電腦來處理學生考試的成績。我記得那時他是用 Multiplan 來輸入所有同學各項考試的分數,算出平均分數與排名。每星期我們都會拿到一張用 EPSON MX-80 點陣式印表機列印出來再影印的成績單。周末時幾個同學也會相約到老師家裡玩,每個同學都是背著一兩盒磁片,輪流在老師的電腦裡挖寶。

然後這世界進入了PC時代。但是我的 Apple II 一直用到大一才退休。因為工程圖學要用 AutoCAD 來畫圖,所以不得不換成其實我一直都不喜歡的 PC。於是我的第一段Apple生涯就結束了。

這段時間我模模糊糊知道 Steve Jobs 和 Steve Wozniak 是誰,也從雜誌上看到 Jobs 被掃地出門的消息;不過那時的蘋果公司顯然不是一間多了不起的公司。他被掃地出門,似乎也不是什麼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大事,只是雜誌上一篇三五百字的篇幅而已。

PC一用就是十多年,從386SX一直到K8,從 DOS 3.3 一直到 Windows XP。這段時間很多人買 iPod,但是我完全不需要把音樂全裝在身上帶著走。通勤時間很短,一進公司就有網路可用,直接連回家中的音樂庫,就有聽不完的音樂(換句潮一點的台詞,我老早就在家裡自設雲端音樂服務)。直到現在,我還沒買過任何一台 iPod。

但在2007年時,我買了台小白 Macbook,開啟生命中的第二個蘋果時代。

會想改用蘋果,其實是個意外。原本使用的筆電 IBM ThinkPad X22 撐了六年,實在不行了,得再添台筆電。但再買台 Windows 筆電似乎沒什麼意思。一方面能買的沒幾台,價格又貴,另一方面開始有朋友勸敗 Mac,想說就試試看吧,結果一試成主顧。

自此之後,工作用、家裡用的電腦,就全都換成 Mac 系列。當然還有之後的 iPhone。

這些和 Steve Jobs 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這個問題好像容易,也不容易回答。比方說,我們並不知道在這些精美產品的誕生過程中,到底是 Steve Jobs 還是 Jonathan Ive 或其他哪些人的功勞大些。世人總是把榮耀歸給檯面上最光鮮的人,甚至也有一些並不了解的人會有「洗腦」、「教徒」之類的話。

但我總覺得這些都不是重點。

真正的重點,在於使用這些產品的美妙體驗。比如 Mac 會記得你把筆電接在某台投影機與桌上螢幕時,分別設定的不同桌面圖案與解析度等設定,下次再接上時,不用重新設定一次。當插入耳機時,會自動切換到上次插入耳機時的音量大小,拔出耳機時又回到沒耳機的音量設定值。

諸如此類的貼心設計,在其他的產品上就是很難找到。我相信這是一種品味的表現,不只是美感的品味,而且是生活的品味,對使用者高度重視,極其尊重,這也是一種至高無上,而且應當追求的品味。

如果要說 Steve Jobs 留下些什麼最美好的遺產,或是最深刻的啟示,我覺得就是這些了。

而且,它不是專屬蘋果公司的,任何人只要好好思考他所服務、所關切的對象,思考一下最好的互動方式應該是什麼,我覺得我們一定會得到和 Steve Jobs 相似的結論。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 Jobs,任何公司都有機會變成蘋果。

剩下的,只是做與不做,以及是否全力投入去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