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絕對是大家直呼過癮的一年,以往夢幻般容量湊滿 16GB 的系統記憶體,現在居然花不到 2,700元就能達成願望。不過裝了 8GB甚至 16GB後,花出去的錢該怎麼發揮出效益,而不只是片面數字爽度而已,值得動動腦。

當新貴變新貧

說到記憶體價格,許多老玩家能朗朗上口,回憶當年每MB或GB要成千上萬元。確實,記憶體價值曾經可比黃金、石油,由於封裝外觀為黑色,所以也被稱為黑金。不過最近幾年物換星移,從後DDR2世代開始,價格頻頻出現崩盤戲碼。這也導致昔日科技新貴不再貴氣逼人,甚至得擔心無薪假隨時來襲。

影響價格的因素相當多且複雜,半導體製程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製程進步,像是從40nm演進到30nm世代,同一尺寸矽晶圓片(wafer),可增加大約40%顆粒切割數量,每單位製造成本會降低30%左右。由於美、日、韓先進大廠今年陸續轉進30nm製程,供給量超過市場需求,很自然地就讓價格更加惡化。

4GB好便宜買了沒?

最近2年以來,除了市場主流的2GB模組外,4GB容量產品也從去年初開始進入市場。觀察價格走勢不難發現,小容量的2GB、1GB接近成本底線,所以跌幅還不算太誇張。去年同時期2GB平均價位1,100元,到目前在350元上下浮動,雖然降價幅度將近70%,仍為市場主流容量選擇。

反觀去年初要價高達10,000元的4GB模組,同年底就已經降價75%以上,2,000元左右就能打包帶回家。到年今年夏天就更不用說了,700元有找讓許多人為之瘋狂,沒買好像很對不起自己。儘管個把月前一度回漲,終究抵擋不住大環境因素再度破盤,也許年底能會衝破500元,挑戰2007年DDR2-800 2GB創下的400元低價紀錄。

系統支援不成問題

由於價格便宜到不可思議,大家很難不心動,可能手一滑就帶了2支4GB回家。但是很老梗的說,買記憶體並非錢掏出來就沒事了,電腦是否支援也得注意。AMD和Intel近2~3年內支援DDR3模組的主流平台,晶片組或整合在處理器內的記憶體控制器,單支模組插槽都能支援4GB容量,系統最高支援容量則是在8GB~32GB之間,相容性並不成問題。

主機板支援才會出手購買,這是大家普遍具備的觀念,剩下的就是作業系統端問題。礙於Windows記憶體容量定址限制,除了必須使用64bit版本,還得打開主機板BIOS內的Memory Remapping選項,才能辨識與存取到3.2GB以上的容量。這些基本話題簡單快速帶過,以免有灌水之嫌,不確定該怎麼弄才好的菜鳥,去Google可以找到一大票解答。

延伸閱讀:

全自動超頻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Genesis PnP 測試

記憶體 價格續跌,組 8GB 不用一千五

(後面還有:虛擬磁碟速度驚人)

容量與效能並非絕對

接著面對現實的問題,多少記憶體才叫足夠,可以從系統要求與效能變化,以及個人使用需求、喜好來看。目前主流的Windows 7胃口不大,基本開機運作要1GB容量,2GB即可滿足一般上網、文書處理、影音播放需求,至於4GB則是大多數個人與一般商業電腦,相當夠用且效能表現佳的容量配置。就算是Windows Vista這隻大恐龍,4GB也差不多是效能到頂的容量。

由於Windows容易滿足,塞再多記憶體對系統運作效能提升幅度有限,該審慎衡量的反而是應用軟體等層面。繪圖、影像處理、影片剪輯、虛擬PC(virtual machine)等,容量要求通常比較高,再者是基於系統多工運作的便利性,同時間開啟一大堆應用程式,也會佔用不少記憶體。經由Windows工作管理員觀看耗用狀態,可以當作理想的配置容量參考數據,這樣就不會造成無謂的投資。

虛擬磁碟速度驚人

如果只是因為記憶體便宜,而衝動擴充升級了,怎麼用才能創造出更多效益與價值?多數人會想到的招數,不外乎是使用虛擬磁碟(RAMDisk)軟體,將記憶體模擬成磁碟裝置。借助記憶體超高資料傳輸率的優勢,理論上能提升處理速度,也可以降低磁碟I/O負載。

免費虛擬磁碟這邊找

這類軟體有付費與免費2種型態,大家最喜歡的玩法之一,就是將系統分頁檔設定到虛擬磁碟上。不過得留意,免費版本的功能性較為陽春,單一虛擬磁碟容量上限普遍不超過4GB,對存放分頁檔來說是小了點。這時候在硬碟或固態硬碟上,還是得設定一定容量分頁檔,才能確保系統長時間與高負載運作,不會因為分頁檔容量不足而發生狀況。

傳統硬碟、固態硬碟、虛擬磁碟比一比

▲以CrystalDiskMark v3.0.1b測試來比較,固態硬碟循序存取速度較傳統硬碟快3倍左右,但是虛擬磁碟又比固態硬碟快10倍以上,最高達到近1GB/s的速度。4K效能是傳統硬碟表現弱的一環,固態硬碟通常能快上100~200倍不等,虛擬磁碟則是再比固態硬碟快3~40倍。

▲免費虛擬磁碟軟體功能限制多,容量設定普遍有4GB上限問題,甚至還有不支援Windows 7、64bit版本作業系統、NTFS檔案系統格式等限制,所以比較適合系統、應用軟體暫存資料,實用性會比設定分頁檔高。

(後面還有:超頻主流仍為X.M.P.)

延伸閱讀:

主機板喊支援 Intel X.M.P. 1.3,小編帶你看門道

處理器資源消耗高

部分免費軟體提供設定多組虛擬磁碟的彈性,可以解決容量限制問題。再不然,就是掏錢買動輒20美元(約新台幣640元)起跳的付費軟體,一次解決諸多的功能限制與問題。不過仔細想想,花1支4GB模組的錢購買虛擬磁碟軟體是否值得,答案見仁見智。

特別是,各虛擬磁碟軟體有存取性能差異,而且普遍都有處理器耗用量偏高的特性。以SuperSpeed RamDisk和Dataram RAMDisk為例,在HD Tune Pro測試下CPU使用率都高達14%,較固態硬碟1.7%、傳統硬碟1.1%高出10倍上下。為了存取速度而犧牲處理器效能,也是必須衡量的點。

實戰速度沒想像中好

筆者另外以Adobe Photoshop 5、7-Zip 9.22 Beta應用處理速度,觀察虛擬磁碟的效益。組態分別為正常系統預設、分頁檔和暫存搭配虛擬磁碟、分頁檔搭配虛擬磁碟,以及應用軟體暫存設定在虛擬磁碟等4種。Photoshop開啟20張共500MB的RAW影像檔案,置入影像時間都在25秒上下,轉存為最高品質JPEG檔案花了14秒。至於7-Zip處理1GB不同大小共的檔案,壓縮時間同為53秒左右,解壓縮則是130秒。

反覆測試比較發現,差異就是那樣似有似無,但是筆者不想因為這樣簡短的測試,就推翻虛擬磁碟的效益。畢竟影響結果的因素相當多,舉凡作業系統、虛擬磁碟軟體、應用程式、磁碟效率、系統組態等,都是可能的關鍵。

總言之,基於系統運作架構來說,既然已經有那麼多記憶體了,又何必撥出部分容量做虛擬磁碟給分頁檔使用。倒是存取頻繁且容量細小雜亂的暫存檔,例如前述應用程式、瀏覽器歷程紀錄等,對固態硬碟寫入損耗高而影響壽命,會讓傳統硬碟磁區破碎不連續導致效能降低。由於檔案遺失不會造成什麼影響,反而是虛擬磁碟發揮的好玩法。

▲被視為視覺爽度成分居多的Windows體驗指數,大家覺得什麼規格記憶體組合才能得到滿分?筆者在Sandy Bridge平台下試驗,雙通道架構無論配置4GB或8GB,只要DDR3-1600時脈就能得到7.9分。

超頻主流仍為X.M.P.

最後還是來看一下,記憶體模組選擇的兩三事吧。Intel的Sandy Bridge平台表面上只支援DDR-1333規格,但記憶體控制器具備1:4~1:8除頻組合,實際搭配X.M.P. (Extreme Memory Profiles)模組最高能跑到DDR3-2133。採購建議挑選DDR3-1600、DDR3-1866、DDR3-2133規格,才是針對Sandy Bridge最佳化設計的產品,而且也適用於初代Core i平台。

支援X.M.P.規範的超頻模組是市場主流,那麼使用AMD平台怎麼辦呢?這些模組當然也能用,只不過得自行在BIOS內調整時脈、時序,以及工作電壓等設定值。記憶體控制器支援規格部分,最新的Bulldozer原生支援DDR3-1866,上個世代產品最高能跑DDR3-1600。至於更高時脈組態,就要看主機板設計規格而定。

▲Sandra Bridge平台搭DDR3-2133規格雙通模組,在Sandra 2011 SP5測試下顯示,每提高一個時脈等級,記憶體資料傳輸量可增加12%~16%。雖然速度提升明顯,考量產品價差與選擇性來看,是以DDR3-1600性價比最好。

延伸閱讀:

全自動超頻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Genesis PnP 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