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端詳馬克的攝影作品,你可以輕易地發現一項共通特質:乾淨。他的畫面總帶有一種乾淨得不可思議的質感,像秋天的晴空一般純淨。每個顏色與階調變化都是清楚的,沒有模稜兩可的灰糊色調存在的空間。他的構圖也時常是井然有序、簡潔理性,在色彩、線條與光影變化中維持著富有韻律感的平衡。這樣的影像風格,與他的成長背景很有關係。

湯馬克生長於風光明媚的荷蘭,這對他日後成為一位設計師與攝影師影響甚鉅。馬克回憶:「我成長的環境裡沒有『亂』這個字。小時候上學時,沿途所見的每一項事物都是乾淨的、整齊的、線性的…每一面牆都漆得完美無瑕,每一件事物都井然有序。」這樣的視覺經驗,使他從小就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絕佳美感,對於線條、光線、秩序等安排為敏銳。

從工業設計一腳跨入攝影,湯馬克認為設計與攝影之間事實上理路相通,其核心概念都在於「解決問題」。設計是為了一個問題去尋找解決方法,攝影事實上也是如此。「在心中先構思出想呈現的畫面後,你要做的就是達成目標。光線該怎麼打?主題該如何安排?這樣子拍,速度就會快。」湯馬克表示。不論是「無中生有」、需要「製造」(make)的設計,抑或從環境中擷取(take)吉光片羽的攝影,他都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創作方式。


▲轉變一(transported 1)/〈transported 2007〉系列。以攝影為媒介,馬克嘗試探討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現象。利用我們注意人的臉孔-尤其是眼睛-的天性,馬克發現眨眼之間的變動最小,造成的改變卻最大。

 

創作理念:歡迎「誤解」

他並不在乎少了文字的輔助,觀眾看照片時會誤解他的意思;相反地,「拜託!拜託用你自己的方式來解讀我的作品。」馬克堅持,「這詮釋權完全取決於觀看的人。我很希望能與觀看者直接對談,問他:從你的觀點,你在這裡看到了什麼?這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這曾出現在你的夢境中嗎?你是否曾身歷其境?」馬克強調,他不希望清楚地告訴觀眾該如何解讀他的攝影作品,反而希望觀眾解讀出越多可能性越好,從觀看中找出該作品對他自己的意義。影像中不可言說的模稜兩可,正是他最愛的創作空間。


▲森林(Forest)/〈transcendent scapes 2006-9〉系列

 

不斷自我挑戰

對馬克來說,個人藝術創作也是打破自己慣性、突破創作瓶頸的必要行動。他認為創作沒有其他訣竅,無非不停地拍、拍、拍。「你一定要行動。如果你不按下快門,然後發現『唉呀!我犯了錯』,你永遠不會知道。」馬克強調,「犯錯才能學習,沒有人能從成功中學習的。你要犯錯,才能超越自己的極限。將相機收在防潮箱裡毫無意義。」


▲郊外2(Suburbia 2)

 

成為專業攝影師的秘訣

馬克再三強調,萬法不離一宗:練習。「我可以告訴你所有攝影上的秘訣,但是這些秘訣還是得看是誰來使用。」馬克強調,「你一定要時常練習使用這些技巧,才會進步。專業攝影師與業餘攝影師的差別就在於,某些技巧業餘攝影師可能久久才用上一次,專業攝影師卻因為工作關係,必須接觸不同的案子,每天都要使用不同的技巧,專注在影像的每一個小細節上。這是差別所在。」


▲氣球(Balloon)


然而,馬克也強調,只要夠用心,業餘攝影師同樣能交出漂亮的影像成績單。「我也時常能從業餘攝影師的作品中學到東西。原因很簡單,每個人拍攝的主題與擅用的技巧都不同;以Photoshop為例,我可能只用到了所有功能的十分之一,其他人也是,但他用的功能可能跟我完全不同,我就可以從他的身上學到許多東西。這完全是看你的焦點在哪裡。

 

台灣,全新的視覺挑戰

移居台灣以後,台灣的環境帶給他非常大的視覺挑戰。「我習慣了一切井然有序,一開始其實還蠻震驚的。到處都是電線、冷氣、鐵窗…真是混亂啊!其實台北也有他迷人方。在混亂之中,我發現這是一個完美的都市叢林,充滿了豐富的想法與無數的可能性。」漸漸習慣了台北這巨大而混亂的有機體之後,馬克也開始從這混亂間吸取視覺上的養份。「我對未來任何可能性都抱持著開放的態度,」馬克說,「簡單小事就能啟發我的靈感:與一個有趣的陌生人相遇、一個剛出爐蒸餃的曲線…你或許不能以此為題寫出一本小說,但對我來說,這些簡單的小事卻是生活的必要條件。且讓我們期待,在台灣能發生的諸多小事,能透過湯馬克的鏡頭,為大家再次帶來一次視覺上的全新饗宴。

Marc Gerritsen 湯馬克 小檔案

來自澳洲的荷蘭裔攝影師,學設計與藝術起家,後漸將重心
轉移至商業攝影上,並以此為業至今。走遍四大洲七個國家
之後,他於四年前來到台灣,目前定居於台北。

個人網站:www.marcgerritsen.com

 

採訪:林怡君
作品提供:Marc Gerritsen
本文同步刊載於DIGI PHOTO雜誌 NO.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