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是 攝影師 在照片當中想要表達的一切,而框架分為 相機觀景窗 的物理性框架和攝影師用心眼限定時空間所構成的框架,消除物理性框架限定的照片在本質上就是始於攝影師內心的框架,觀看世界的眼光、邁向這個世界的那顆心、與世界相遇的接點等都屬於心理框架,就如同知道的越多,眼中看得見的世界就越廣闊一樣,心理取景能力會依照攝影師的感性和文學素養而有所差別。下面就來告訴大家各種不同的框架式 構圖 ~
完形框架(gestalt frame)
Gestalt是德文,代表著形態,也被使用在為形態心理學或視覺理論。學者們提出原理幫助我們讓形態和背景的關係、以及讓對象在視覺上以較佳的模式或形態呈現,所以如果觀看照片的人們能夠了解照片當中的視覺要素是如何組織和組成群組的方式的話,就能夠拍攝出吸引人視線更久的照片。
要是照片當中存在著延續性的點或線的話,一般人的視線都會有沿著該線條移動的傾向,就像我們開車看到指示標誌時會很自然而然地跟著走是一樣的,這樣利用人類心理而打造的框架就是完形框架,可以運用在照片當中的完形原理有鄰近性、類似性、連續性和封閉性。
下圖為尼泊爾 巴克塔布,這是某個寂靜的下午,當時旅行者都已經離開了,是個相當具有魅力的地方。電影《小活佛》當中,出家前的釋迦牟尼居住過的都市情景,有大部分都是在這邊拍攝而成。照片中拍下的是在曬陶瓷器的情景,像這樣擺設的陶瓷器就具備了創造線條的鄰近性原理。
▲38mm,f9.0,1/570秒,ISO 200。
下圖為摩納哥公國,它是個南邊鄰接地中海的海岸長度有三公里 ,且國土長五百公尺的國家,是世界第二個小國。鄰近的遊艇形成了一條直線,當事物像這樣連在一塊的話,人眼就會將整體視為一個形態。
▲30mm,f16.0,1/180秒,ISO 200。
鄰近性原理
當目標聚集在一起或是呈現延伸狀態的話,我們的腦部於視覺上會將其視為連結在一起的,照片當中若是有點延伸的話,人眼會視為線或特定的型態,這是因為鄰近性原理的關係。另外,當點或形態鄰近的話,看起來就不會是獨立個體,一般而言,我們都會有將整體視為一個形態來看的傾向。
照片只能夠將三次元的世界以二次元的平面來呈現,因此,當照片中的人或主要拍攝目標互相重疊的話,腦部並非會將其視為個別性的目標。由於將其看成一個形態,因此若想要利用鄰近性原理來進行視覺上的表達的話,只要接近拍攝目標來進行架構就行了。相反地,如果想要捨棄鄰近性原理,只要在拍攝目標不會重疊的分配架構下進行即可。像是軍隊校閱、排隊或連續的事物等都可以視為鄰近性原理的例子。
類似性原理
當有形態、大小、顏色等類似的視覺要素存在的話,我們的腦部一向都會有將其互相連接在一起的傾向,所以如果類似的型態反覆持續的話,大腦就會將其認定為一個模式。例如樹木的葉脈形成了類似性和鄰近性,所以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模式,視覺實驗家凱普斯(Gyorgy Kepes)1說過,「某些要素在距離上因為相當鄰近的關係,所以看起來就像是統合一般,另外,某些要素則因為大小、方向和形態類似的關係,所以看起來就像是連接在一起」。這番話正確地指出類似性的原理,像這種類似性原理的例子有放在停車場、排列長龍的腳踏車、穿著制服的人們、軍隊儀隊等。
下圖全南 海南 鳴梁大捷慶典時搭乘水上摩托車的情景,如果拍攝目標像這樣以點連接起來的話,就會視為連結而成的一條線,也就是連續性的原理。
▲200mm,f14.0,1/285秒,ISO 200
下圖全南 海南,鳴梁大捷慶典時準備進行民俗傳統舞蹈羌羌水月來前的情景,就如同此照片一樣,當彼此有類似的型態、大小和顏色的話,人眼會將其連貫在一起,而當類似性重覆的話,就會視為同一個模式。如果有反映該模式的要素存在的話,即會讓人感到有趣,同時也會強烈地吸引人視線,請試著去留意搭在肩膀上的手。
連續性原理
接連不斷地延續著,或者是持續的性質或狀態就稱為連續性。小的點或形態大小相似的拍攝目標持續接連著的話,看起來就會像是一條線,而拍攝目標形成群組且營造出有連續性的線條的話,觀看者的視線就會因此而集中且沿著線條移動。即使大小和形狀不同,若是呈現連續的話,人眼就會製造出想像的線,並且視線就會跟著該線條而移動。德國藝術與影片評論家魯道夫安海姆(Rudolf Arnheim)2 對連續性做了以下的觀點,『當我們需要對一條線所具備的各種連續感做選擇的時候,我們往往都會選擇不破壞其內在固有的構造,且最能保持一慣性去進行的方向。』這就是安海姆對連續性所做的說明。
2004年宣華藝中舞蹈班的同學們在表演仙女舞蹈時的情景,藉由望遠鏡頭的空間壓縮效果展現連續性的原理,以舞者們形成的線條吸引著觀眾的目光。
▲200mm,f8.0,1/90秒,ISO 800
(後面告訴你框架式構圖還有哪些不同的應用方式~)
封閉性原理
當我們處於黑暗當中的時候,會本能性地去尋找明亮的地方,所以進入洞穴的話,視線則會自然而然地朝向光線照射進來的入口。另外,封閉的空間當中如果有窗戶的話,視線也會很自然地就會朝向窗戶,這是人類想要從封閉空間當中逃離出來的心理反應。像這樣將人類的心理學運用在照片的框架當中的話,就是所謂的封閉性原理,目前有許多攝影師都運用此一原理來活用框架中的框架。
可以套用在完形框架中的鄰近性、類似性、連續性和封閉性原理雖然可以各別使用,不過也會有互相重複出現的時候。有些拍攝目標在形成鄰近性的同時,也會顯示出類似性、連續性和封閉性。光是了解完形框架的原理並不保證就能夠拍出好的照片,因為它並非是目的,而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已,以前就算不了解此一原理,但我還是拍攝出了許多好的作品,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能夠透過研究和練習讓自己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技巧在攝影作業上。
喬治亞 第比利斯,國際列車到站的情景。停在洞穴中的時候就會依照本能地將視線集中在明亮的外面,這是一般人想要脫離封閉空間的心理所使然,所以像這樣利用框架來套用封閉性原理的話,就能夠帶來讓視線集中在框架內的效果。
▲19mm,f2.8,1/7秒,ISO 400
過肩框架(shoulder shot frame)
試著想像自己是在媽媽背上並觀望四周的小孩,當我們在觀望四周的時候,媽媽的頭和肩膀一定都會在視線上造成相當程度的妨礙,所以過肩框架是利用其不便之處反其道而行,看似是會避開前面不便且會造成妨礙的拍攝目標,然後讓觀看者的視線集中在畫面中央。
在活用此一框架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如下:
- 在想要表達的主要拍攝目標當中,過肩框架的輔助拍攝目標最好是配置在最邊緣的地方。將輔助拍攝目標配置在畫面的左邊,而主要拍攝目標則分配在後面右邊三分法的位置會更具效果,瑞士藝術史學家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說過「在相同的條件下,我們的視線通常都是由左到右移動的。」
- 主要拍攝目標要確實對焦,但過肩框架的輔助拍攝目標如果呈現失焦會讓效果更佳,這是因為我們的雙眼擁有會避開因為失焦而呈現模糊的事物,轉向焦點鮮明的拍攝目標。
- 主要拍攝目標最好是呈現明亮的狀態,過肩框架的輔助拍攝目標越黑且越不清楚則會越好,這是由於我們的眼睛在這種情況下,具有會將視線轉移到明亮且鮮明的拍攝目標的特性的緣故。
因此,全景的過肩框架(輔助拍攝目標)呈現失焦、黑暗且越不清楚則越具有效果,這是一種會讓視線避開前面不清楚的物體,且將目光轉移到更明亮且清楚的置中拍攝目標的框架。是和線條、形態和對比等自然而然吸引人視線的完形框架完全相反,同時也是職業攝影師們經常使用的技巧,所以在現場實際套用的話,具有將目光集中在畫面中心的效果。
下圖西班牙 聖地牙哥大教堂,位於朝聖路途的重鎮的聖地牙哥大教堂的情景,反方向的建築物拱門是利用框架中的框架,最好能夠盡可能保持自然,不要太過於誇張。
▲22mm,f18.0,1/90秒,ISO 250
西藏 日喀則,來市場買東西的西藏人。左邊的人的黑色頭髮扮演著過肩框架的角色,藉此誘導觀看者將視線移動到中央的人身上;扮演著過肩框架的輔助人物越黑、模糊和呈現失焦的時候更具效果。
▲55mm,f10.0,1/60秒,ISO 320
邊緣框架(edge shot frame)
Edge是邊緣、盡頭、刀刃、邊界的意思。以中心軸為中心且左右對稱的拍攝目標組成的架構,能賦予人寂靜且均衡的安定感,不過,非對稱的架構在想要修補非對稱的過程當中則會引起視覺上的緊張感。在拍攝賦予動感的照片時,此架構即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像這樣為了表現出緊張感和動態,而將主要拍攝目標配置在畫面邊緣位置的技巧就稱作邊緣框架。此一技巧是刻意將主要拍攝目標配置在畫面的角落,藉此增加緊張感或賦予消失的餘韻,和平常將主要拍攝目標配置於中心比起來,此框架更著重於配置在周圍的部份。
下圖是摩洛哥 丹吉爾,這是摩洛哥的港口都市丹吉爾的某間肉店。右邊的黑色頭扮演著過肩框架的作用,誘導觀看者將視線放在肉店,就像是從客人的角度觀看想要買肉的景象一樣。
▲38mm,f4.0,1/20秒,ISO 125
倘若主要拍攝目標呈現要進入框架當中的狀態的話,在視覺上就會造成緊張感,而如果想要脫離框架的話,就會帶來一種消失的餘韻效果。就如同我們的人生當中有某些部份都是不明確、晃動且草率的一樣,配置在邊緣地區的主要拍攝物體在呈現晃動、失焦且不明確的時候更佳具有效果。
藝術的本質就是聯想,是讓某個事物代表著或象徵另一個事物的力量。羅伯特休茲(Robert Hughes)
延伸閱讀
【異端思維】從 蜷川實花 的 惡女花魁 找尋 攝影 的觀點鏡頭
本文同步刊載於 旅途中的攝影:如何拍出令人感動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