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於生長在沙漠中的狐獴最近的接觸,應該就是在 動物星球頻道 中的 狐獴大宅門 了吧!在台灣還真有這樣的一個女生,因為熱愛狐獴,甘願為他們走天涯。到底是什麼力量?可以讓遠在7000公里外的台灣熟女─溫芳玲(Lisa),等待三年,歷經長途飛行、酷熱,前往黃熱病肆掠的南非沙漠內陸,只為了深切感受無私與愛的家庭真價值。就讓我們跟著她一起認識最愛擁抱的狐獴家族~

無情天地間的動人手足情

「唏~唏~唏~」媽~媽~弟弟妹妹從家裡跑出來了!呼喊著逐漸遠去的家族成員,兩個月大尚未成年的小狐獴Misty姐姐,有些傻眼的望著出生3周左右理應待在洞穴中的三個弟弟妹妹,居然不約而同的爬出洞口。而年紀尚 小的自己,這一天本應該跟著哥哥姐姐,就能安全舒適的 有一日飽餐,只要……跟上家族隊伍。走~年紀尚幼的弟 妹便陷入莫大危險,危機四伏的無情沙漠,天敵也正在為生存奮戰,絲毫沒有心軟空間,弟妹的活命機會可不大哩!留下來不僅是自己這一天就沒有飽飯可吃!技能未足經驗 未豐的自己也不見得能活下來。「犧牲弟妹」似乎才是比較理智的決定吧!

看著陷入兩難的MistyLisa也有些忐忑不安,直覺想要幫忙餵食牠們助牠們脫離困境,但一旁的研究員馬上制止她。「正因為要維持野生動物的生存本能,以及自然循環,所以更不能因為一時的側隱之心而破壞生態。」看著一旁年輕卻 態度堅定的研究員,也只能在一旁乾著急的觀察著。而這一天,因為Misty堅守保姆崗位,終於盼得媽媽回家,親自餵飽三個小弟妹。雖然餓了一天,但Misty一點也沒有偷懶或怨言。無私的手足情,果然不是電視裡旁白說出來的擬人化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動人事實。


有些傻眼的小姐姐Misty,看著逐漸遠去的家族成員,到底是該留下來還是跟著走呢?


來自上帝的安排

說起為何對狐獴產生興趣,並且有機會前往保護區,Lisa有滿滿的感恩。學業與工作看似一切順遂的Lisa 在家庭得到的情感並不算圓滿,也正因此2005年時看到BBC所拍攝的 Meerkats United(中譯:狐獴國度)紀錄片時,狐獴出於本性會主動幫助哺育弟妹,出動覓食時,都會有成員爬上高枝擔任守衛,雖然暴露在危險處,卻能警告並幫助團體脫離天敵的威脅,正是這種種利他行為,讓她對家庭價值有更進一步的體會,也特別讓這個不算熱門的小動物給吸引了。

而後幾年的時間裡,動物星球頻道與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 合作,陸續拍了幾季「狐獴大宅門」節目,主要敘述狐獴傳奇「花花」與配偶「察佛德」最多帶領了55隻的 1 )鬍鬚幫一同生活的故事,對於一般約略 20隻的狐獴團隊,可說是勢力龐大的族群,而超凡的統帥能力,讓她被稱為「沙漠中 的玫瑰」的花花,前後帶領鬍鬚幫超過5年,遠遠突破野 生狐獴平均1.5 歲的年紀,而配偶察佛德年歲更長達12 (1988 2011),可說是野生狐獴的傳奇,也因此當牠離世時,劍橋大學的計畫主持人Tim更罕見的為牠憑弔。

狐獴大宅門播映的同時,可說是Lisa最低沉的日子,工作與家庭的不順遂,給了她極大的壓力,也因此特別想要實際 看看這些小動物。不過野生動物研究團隊所屬的保護區,並非是一般旅行者想要前往就能出發,而沒有相關所學背景的Lisa,更難申請進入保護區中,所以連續兩年都申請失敗。就在私人與健康雙重壓力讓她快要放棄的當下,第三次提出申請竟然通過了,Lisa形容就像是上帝回應了禱告,讓她能親身近距離接觸狐獴國度。

※ 註1:狐獴保護區的每個家族,都有專屬的幫派稱號,目前共有18個幫派,有時會因為周圍家族的移入遷出而有數量的變動。


極少有機會見到3周大的小狐獴自行爬出洞穴。


經常互相依偎的狐獴,被暱稱為最愛擁抱的動物。


Lisa親手繪製的沙漠玫瑰花花。


神奇的排班制度

三月天的一大早Lisa就跟著研究員前往狐獴穴居的地洞, 沙漠清晨溫差極大,冷冽的空氣中,就看見家族成員逐漸出現,並互相擁抱取暖,一整天的覓食活動也將開始。每隻狐獴各司其位的團隊活動,有的負責擔任育幼員,群體中較小 的幼獴總會跟在她的四周,而她也總會將找到的食物第一時 間送給弟妹享用。而另一個重要任務則是負責族群安全的瞭望員,當群體覓食時,總會有一隻瞭望員會爬到附近高處, 四處張望是否有鷹類、蛇、雕鶚……等天敵,只要有風吹草動,就會依據天敵種類發出不同叫聲。

 Lisa說當研究員們在秤量個體體重時,總覺得狐獴們的視力挺差,幾乎是靠嗅覺與聽覺,但擔任瞭望員時,卻能在老鷹遠如天空中的小黑點 時,就能警醒家族避難,真是不可思議的能力。Lisa分享了一次被當作樹木的有趣經驗,當時,功夫幫擔任瞭望員的 Beej因為找不到制高點,加上Lisa專注於拍照而沒有動作,所以Beej也就大膽的爬到她的頭上,當下可是引起研究員們的一陣驚訝與笑聲。


Lisa當作樹木的Beej一站就是半小時。


研究人員會將發報器安置在領袖母狐獴的身上,藉此掌握獸群位置與活動狀況。


成年公狐獴會自行決定是否離開族群獨自流浪。


這樣的團隊分工與利他行為,在動物界可說是相當稀少。而就算是這樣的精細分工下,狐獴寶寶能順利成長的機會也不算大,這也說明動物園裡的狐獴壽命大約89年,但野生狐獴的平均壽命僅1.5歲的現實狀況。不論是育幼員或是 瞭望員,工作都是相當辛苦,一整天的工作中,幾乎沒有什麼機會能夠進食,還好每天會輪值,不過到底是怎麼決定分工合作的人員,至今還依舊是個謎團。Lisa說她們這些狐獴迷們,總是戲稱洞穴中一定有一塊輪值黑板,排定每個人的工作是什麼,哪天真該挖出來看看寫些什麼。


每天會有輪班的飼育員負責餵飽年幼的弟妹,找到
10次晚餐,總有8次是餵給小狐獴。


(狐獴是如何凝聚整個家族的呢?)

強烈的家族凝聚力與規範

一般中大型家族的生活範圍約略4公里見方,若以30公分左右的平均身長來計算,每天消耗的能量可想而知。而領地是依靠族群勢力大小而定,較強勢的家族,自然能占領較富裕的區域,而勢單力薄的狐獴家庭就只能在較貧瘠的保護區外圍生活。爭奪地盤並非少見,例如當初花花所領導的Whiskers 鬍鬚幫,就與鄰近的Lazuli青幫互相爭奪最佳區域,而近期從保護區外移入的JaXX幫派,勢力也逐漸進迫而來。

家族中以母親為主要成員,公狐獴成年後會外出流浪,並且 有機會因為與其他家族的當家母狐獴結褵,而一同接管整個狐獴家族,當然也有些公狐獴會找尋留在洞口附近的哺育員交配。Lisa生動的模仿公狐獴試探與求偶的表情動作,與 電影中男人在酒吧裡,舉杯邀約女生的表現實在很類似,頓時讓我們也笑翻了。不過,非擔任領導的姊姊一旦懷孕,卻沒能爭取領袖位置,極有可能會被原來首領所放逐,雖然我們覺得頗為殘忍,但卻也是維持團體秩序的重要抉擇。


艱困的研究現況

每天尾隨狐獴的研究過程中,幾乎都需要在近40度高溫下,行走接近10小時的路,加上需要踏過荒漠、翻越鐵絲網圍欄、不時有掉入草原洞中的疑慮,以及擔心遭遇眼鏡蛇吻,正因為相當辛苦,以往很少開放給外人進入保護區中,也由此可知Lisa這次帶回來的影像是多麼珍貴。

除去嚴酷環境的挑戰,由於狐獴並未列為瀕危生物,且相 對大象、獅子……等動物明星來說,較不受到南非政府重視,以至於雖然有規畫專為研究的保護區,但橫死產業道路的狐獴也不少。尤其領域橫跨道路兩側的功夫幫,經常會聚集在馬路上,也就偶而會發生輾斃慘案。正如前文所述的Beej就在Lisa回來不久之後,就因為車禍身亡,讓 她感觸頗深,經濟發展和動物保育確實常有衝突。


當群體覓食時,會有瞭望員爬上高處張望,負責安全警戒。


小狐獴的生活總在盡情玩樂與家庭細心照料下成長。


精彩作品來自

回到台灣的Lisa自認常有心留在喀拉哈里沙漠的感覺,對於這樣的感動,她也不吝於分享人,不僅輸出許多大幅作品,更以「約伯記」改編攝影相片書「狐獴比傑生死鬥」分 送同學與朋友。此外,在少輔院的演講中講述狐獴家族對家人的無私付出,獲得不少青少年迴響,不但讓他們敞開心門,也對未來有更正面的看法與選擇。

而很難想像這些照片,是Lisa用最初階單眼相機拍攝的結果。最初在新聞上看到這些影像時,筆者頗震驚影像中表現的細膩情感,相當具有動物攝影師的職業水準。趁著採訪機會,我還是好奇的問了一下使用的器材,Lisa笑笑的說是兩年多前買來拍小朋友的 1000D kit組相機,加上租來的EF 100-400mm f4.5-5.6L IS USM,而自己也非專業攝影 玩家,只是早年在廣告公司的經歷,讓她在攝影取景上,能有基本認識。筆者在三個多小時的訪談後,倒是認為Lisa對於狐獴的喜愛與認識,幫助她拍出更細微精緻的影像質感,也讓我們有機會能一起認識這些可愛的小動物。


已故的Mozart是狐獴界的薄命紅顏,Lisa以此畫願她在天堂幸福美滿。

狐獴小檔案

最廣為人知的狐獴角色俗名:Meerkats 學名:Suricata suricatta),莫過於迪士尼動畫獅子王中的活寶「丁滿」。現實世界中,狐獴居於南非喀拉哈里沙漠的小型晝行性動物,成年體長約為25 35公分,主要以昆蟲為食,但牠們也會吃蜥蜴、蛇、蜘蛛、植物、卵跟小型 哺乳動物。具有複雜分工的社會化行為,群體生活平均約莫20隻屬母系社會,約莫 1年性成熟,但群體中僅有最高階領導母獸具有繁殖權, 其餘多為領導者的手足或子女。族群出外覓食時,當天會有成員爬上樹枝等高處擔任哨兵警戒,其餘較年長狐獴會主動擔任飼育員,將找到的食物優先給予幼者

溫芳玲 Lisa Wen 網址:meerkatsinkalahari.shutterfly.com

 

延伸閱讀

用 鏡頭 捍衛自然的環保鬥士: 奚志農 專訪

攝影人舞台:沈昭良的紀實攝影與影像創作 專訪

三年站上國際舞台,極其細膩的攝影奇才 陳雨秋 專訪

攝影師 的一天: 新聞攝影 高政全

悲憐應許之地的子民們,戰地攝影師Kloie Picot專訪(下)

本文同步刊載於DIGI PHOTO雜誌 no.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