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幾乎可以與故宮、長城媲美。歷史上的圓明園,始建於康熙四十六年(西元1707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組成,三園統稱圓明園,占地346萬平方米,是清代封建帝王在一百五十餘年間所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每年大部份時間都居住在圓明園中悠游享樂,並在此舉行朝會,處理政務。
data
- 拍攝題材:山水 / 日出日落 / 花卉 / 鳥類
- 拍攝季節:春 / 夏 / 秋 / 冬
- 區縣歸屬:海淀區
- 自行開車:三環到蘇州橋往北,四環到海淀橋往北,五環到肖家河橋,均有路標指示,附近停車位充足。
- 大眾交通工具:地鐵4號線可到南門,運通105、205、717到東門,375路,331路公車也能到達。
承載三千多年的傳統建築
圓明園繼承了中國三千多年的園林建築傳統,既有宮廷建築的雍容華貴,又有江南水鄉園林的溫婉多姿,同時,它吸取了西歐的園林建築形式,把世界各地不同風格的園林藝術融為一體,被譽為「造園藝術的典範」和「萬園之園」。不幸的是,這一世界名園,於1860年慘遭英法聯軍野蠻的劫掠焚毀,之後又經歷了無數次毀滅和劫掠,一代名園最終淪為一片廢墟。
如今的圓明園遺址,以遺址為主題,形成了凝固的歷史與充滿蓬勃生機的園林氣氛相結合的獨特旅遊景觀,既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又是一處難得的旅遊勝地。目前主要包括長春園、綺春園、福海和九州景區。長春園內的西洋樓景區因多有殘雕石柱遺存,已成為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形象代表,常見於各類出版物及電視畫面上。
圓明園是北京市內最接近自然狀態的公園,可以說步步有風景,處處有題材。無論是想拍攝日出日落、花卉小品還是人文紀實或是外景人像,也無論春夏秋冬,這裡都是攝影愛好者創作練習,提高技藝的好地方。
經典景點與拍攝建議
西洋樓景區
被印在公園門票上的長春園內的西洋樓景區是圓明園的形象代表,從沒造訪過圓明園的人,一定要來這裡看一看。由於這裡遊客較多(尤其是旅遊團),建議大家選擇早晨或傍晚人較少的時候來,以方便拍攝,如果可以趕上傍晚的火燒雲,那絕對能拍出經典之作。由於此處離圓明園的東門很近,所以正好可以在進門或出門時路過並遊覽。這裡可拍的東西主要是那些當年遺留下來的石柱、石門等等,它們訴說著圓明園的百年滄桑,漫步其中,也讓人能依稀想像出這裡昔日的輝煌。
獅子林景區
位於長春園內,離東門和大水法都不遠,當年模仿蘇州園林修建,如今遺留下來殘破的石拱橋、假山、河道上早已荒草叢生。但這裡卻成了各種鳥類的樂園,經常可以看到黑天鵝、池鷺、野鴨子、鴿子等等鳥類在附近的湖中覓食嬉戲,在這裡能找到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
長春園荷花區
如果是夏天來圓明園,那長春園的荷花區是一定不能錯過的,這裡有圓明園裡最大的荷塘。不管是拍風景還是拍荷花都很不錯,紅鯉魚、青蛙、蜻蜓等也在荷塘裡隨處可見。當然秋冬季節來這裡拍殘荷也會別有一番味道。如果是春天來長春園,那麼更不會失望,荷塘周圍大面積的二月蘭花、桃花相繼盛開,讓人為之興奮,另外含經堂周圍還有一大片的牡丹,喜歡拍花的朋友絕對不要錯過。
九州景區
位於福海以西,這裡是圓明園最新開放的風景區,因此遊客較少,這裡的景色最接近大自然,喜歡自然寧靜感覺的朋友不妨來這裡走一走。如果喜歡開荒,從這裡還可以進入圓明園未開放的區域去探索一下。
延伸閱讀
(後面還有綺春園與拍攝圓明園的小提醒!)
綺春園
從圓明園的南門(正門)進來就是綺春園,這裡一般遊客較多也相對比較商業。如果想將旅行的重點放在拍攝與記錄則可以沿著回環的水系走小路,就能找到類似白洋澱一樣自然濕地的感覺。
拍攝注意事項
- 由於圓明園地域寬廣,水系縱橫,道路交錯,建議初來圓明園的人需隨身攜帶地圖(或進門的時候將圓明園地圖拍下來),並根據自己的拍攝喜好選擇路線。
- 沒來過圓明園的人一定要去位於長春園的西洋樓景區,是圓明園的標誌。三、四月福海周圍和長春園的山桃花;二月蘭;五月含經堂的牡丹;七、八月長春園大面積的荷花;十月底三元交界的銀杏路、含經堂的紅葉以及滿園的蘆葦蕩,都是很值得一拍的風景。
- 九州景區和西洋樓景區都可以在三園交界處坐接駁車(電瓶車)前往,九州景區環境自然寧靜空曠,遊客較少,適合風景和環境人像的拍攝。
- 如果是以拍攝遺址、風景、環境人像為主,建議使用廣角和中焦的鏡頭;如果想拍攝荷花、水鳥、昆蟲等,那長焦的鏡頭則是必不可少的,若能帶上三腳架會更有助於拍攝。
- 不要光走大路,沿著一些人跡罕至的小路,你會發現別有洞天。
- 圓明園很多地方沒有路燈,對於不是很熟悉圓明園的旅客,建議在太陽下山後儘快離開圓明園,以防天黑後找不到出口。
- 國家大劇院在人民大會堂西側,王府井在天安門東側,可一併遊覽拍攝。
其他提醒
- 東門外有不少的餐館可以吃飯。園內也有速食供應。
- 大門門票淡季10元人民幣,旺季20元人民幣。長春園另外收費,門票15元人民幣。學生半價。
- 穿適合走路的鞋。另外,為了保護遺址和人身安全,請不要攀爬遺址。
延伸閱讀
本文同步刊載於古都旅攝 嚴選40處老北京與新首都的空間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