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直接為常規筆記型電腦或是 Ultrabook 下結論,說哪一邊比較好,似乎有一點不切實際,因為如果無法找出衡量的標準,就無法比較2者的差異。常規機與 Ultrabook 除了可以從應用層面的不同做比較外,也可以從效能測試中看出些端倪。

Ultrabook系列:

快速目錄:

攜帶方便就要有所犧牲

Ultrabook最大的賣點就是輕薄的機身,從攜帶性的觀點來看,當然是越輕越薄的電腦越方便攜帶,但是機身輕薄背後的代價,是擴充性及效能的犧牲。

目前市面上的Ultrabook皆使用IGP顯示,USB埠的數量大多為2個,而且都沒有ExpressCard的介面插槽以及光碟機,如果是文書、上網使用的話,大多不會遇到問題,看影片等多媒體應用,也可以靠IGP硬體解碼解決,但是遇到遊戲或是需要使用光碟的場合,就會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常規機應用較廣

相較之下,雖然常規筆記型電腦體積通常比較大,但是功能會比Ultrabook來得更為完整,除了有獨立顯示卡、光碟機之外,USB埠的數量也比較多,有些筆電甚至會有eSATA等介面,使用及擴充外接裝置時更為方便。
如果讀者時常需要使用光碟,選擇Ultrabook就需要另外準備1台外接式光碟機,2者加起來的重量,不見得會比常規機種輕,而且攜帶時恐怕會更加不便。

不同的挑選依據

由於在上段文章中所講到的方便性等因素,會因使用者的需要而異,所以筆者很難為各位讀者找到衡量點,如果一定要使用光碟機、eSATA或是ExpressCard介面周邊的話,那就只能選擇常規機。

如果不介意擴充能力,則可以將注意力聚焦在電腦本身的效能、使用者對效能表現的體驗,以及續航力3個主要的項目上。在這個章節中,筆者挑選3台常規機種與3台Ultrabook進行測試,主要目的是要從效能的觀點出發,進而測試哪種平台在使用上,會比較貼近大家的需求。

處理器省電降速

由於需要顧及續航力的因應,Ultrabook所搭載的處理器以低電壓版的產品為主,除了電壓較一般處理器低之外,時脈也跟著調降不少,以搭載Core i7處理器的受測筆電為例,常規機種的時脈高達2790MHz,但是Ultrabook的時脈卻只有1795 MHz,其差距高達35%。

▲運算測試(Processor Arithmetic)的表現,幾乎只與處理器的時脈相關。

在SiSoftware Sandra的運算測試(Processor Arithmetic)中,可以看到常規機皆因處理器時脈較高而佔到便宜,時脈較低的Ultrabook全數處於下風。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多媒體測試(Processor Multi-Media),測試成績與處理器時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多媒體測試(Processor Multi-Media)的情況也是差不多,可以說是處理器個人秀的舞台。

運算效能與時脈成正比

若將測試所得到的成績,除上處理器的時脈所得到的比值,就可以估算處理器每次運算所帶來的效能大概是多少。在下方的圖表中,筆者將運算測試和多媒體測試所得到的結果,分別除上處理器的時脈(以GHz為單位),所得的比值,就是在每GHz運算中所得到的效能。

▲若將成績除上效能的話,可以發現處理器每次運算所貢獻的效能不會差太多,而且互有輸贏。

在i3測試平台中,得到的比值幾乎一模一樣,然而在i5、i7平台則互有輸贏,不過2者的差距幅度不會很大,基本上可以視為影響效能的因素在於處理器的時脈,和筆電為常規機或Ultrabook的關係不大,也和處理器的電壓沒有直接關連。

▲這張圖和前1張一樣是比較每次運算產生的效能,其中2款i3筆電計算出的比值幾乎一樣。

(後面還有:效能由常規機勝出)

延伸閱讀:

第二代 Ultrabook 準備搭載 Ivy Bridge 上陣,還有什麼亮點?

Ultrabook 整理懶人包,6品牌產品採購推薦、實測看這裡

Acer Timeline Ultra M3:內搭 GeForce GT 640 的 Ultrabook 評測

Dell XPS 13 Ultrabook 評測:小機身也能有大畫面

 

效能由常規機勝出

如果只是單純比較處理器的效能的話,當然是時脈較高的常規機種會領先於Ultrabook,實際測試的結果,也與筆者預期的結果沒有出入,在Super Pi的測試中,常規機的表現皆超越Ultrabook。但是在領先幅度方面並沒有和處理器時脈完全成正比,會造成這種現象的結果,不外乎是因為2種平台的記憶體皆為DDR3-1333,限制了處理器的發揮空間。

▲常規機種的處理器時脈較高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Super Pi中皆能夠獲得領先。

在繪圖效能方面,筆者以Furmark進行測試,雖然常規機的成績也是全面超越Ultrabook,不過彼此的距離就比較接近,由於2種平台搭配相同的IGP,因此推測造成此細微的差距的主因是處理器運算效能。

▲所有電腦均使用處理器內建顯示進行測試,因此得到的成績不會相差太多。

SSD樂勝HDD

SSD的效能會高於傳統硬碟是無庸置疑的事,而且存取效能的表現受處理器的影響就不是那麼大,甚至可以說影響效能的因素單純就是儲存裝置本身。

使用SSD的好處除了能夠直接提升效能之外,對於筆電本身的可靠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因為SSD不像傳統硬碟的機構中有轉動件,在全部零件皆為非轉動件的情況下,在運作中可以承受更劇烈的震動與衝擊,能夠降低在開機狀態中搬動筆電,或是在車上等晃動環境中使用電腦造成硬碟故障的機率。

▲由於廠商送測的i5處理器Ultrabook為傳統硬碟版本,因此它無法與常規機在表現上拉開差距。

綜合體驗Ultrabook反超

PCMark的測試是以模擬使用者的綜合體驗為主,在PCMark的測試表現上,搭載SSD的Ultrabook甚至有機會拿到比常規機更好的成績。

▲在4K檔案存取的效能上,SSD可以獲得壓倒性的優勢,這也是Ultrabook的一大優勢。

其中Entertainment Score測試項目除了有基本的繪圖效能外,也會模擬讀取遊戲程式、資料,添加音樂至媒體庫等日常運用。而Computation Score項目也不單純只測試處理器的運算效能,測試項目中以包含了影片轉檔的效能表現,在這些牽扯到儲存的測試中,Ultrabook就有機會藉由SSD所帶來的優勢扳回一成。

(後面還有:續航力互有輸贏)

續航力互有輸贏

若是以實用的層面進行考量的話,筆電的續航力比耗電量更具有參考價值。雖然耗電量是影響續航力的一大原因,但是在使用室內電源的場合,耗電量對使用者的影響就不是那麼重要,如果外出使用電池供電時,則需要顧及電池的容量,因此以續航力做為依據更能貼近筆電的使用情況。

▲續航力以最大螢幕亮度、關閉音量,播放720p影片進行測試,主要影響的因素還是電池容量。

在這次的測試中,2方平台的成績互有輸贏,Ultrabook不見得因省電設計就會比較持久,常規機也不一定會因體積限制較小就配備大容量電池。以機身體積最龐大的Dell Insprion N4120為例,它配備的電池容量僅有48Wh(約4300mAh),在本次測試中續航力敬陪末座。

▲Computation Score的測試項目中包括影片轉檔,搭載SSD的Ultrabook有機會甩開常規機。

常規機體質更好

在本次測試中,i3和i5平台的續航力表現,均是常規機種勝出,尤其是在i5平台的差距更為顯著,其主要的原因不外乎是電池容量的關係,U36SD的電池容量為5600mAh,然而Aspire S3的電池容量僅有3280mAh。

這個問題就像是我們不能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高續航力的代價,就是要背負更大顆的電池,由於Ultrabook的體積及重量都小於常規機種,所以必需從電池這類能夠縮減尺寸的零件下手,以精簡機身空間。

▲由於內建顯示的效能差距較小,因此在Entertainment Score項目2者幾乎是平分。

在這次顯示部分的測試中,皆是使用IGP,未使用獨立顯卡,在這樣的「讓分」條件下,Ultrabook才有機會追到常規機種的車尾燈,若是有遊戲需求的話,就有需要選擇具有獨立顯卡的常規機種,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要。

▲PCMark的成績為整體效能的綜合表現,不只局限於處理器等單一因素。

不用急著買Ultrabook

有許多小道消息指出,第2代Ultrabook將隨著Ivy Bridge的腳步上市,其時程可能會在5月就會進行鋪貨,並且有搭載獨立顯卡的可能性。如果這些預言能夠實現的話,在現在這個時間點購買Ultrabook就會有點尷尬。如果讀者對筆電的需要比較迫切的話,筆者建議不妨考慮功能較為完整或是輕薄的常規機種,以彌補Ultrabook為體積所做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