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於站內分享「廟會文化:從 官將首 學習 陣頭 的拍攝重點」乙文的陳仁文,也是登百岳的好手之一。台灣百岳爬不夠,像個熱血青年般,挑戰聖母峰,只是這一登,發生了什麼事呢?讓咱們細看陳大哥這回跟大家分享的故事吧!

登山者的夢想地

我從學生時代就喜歡登山,台灣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就登過了三十幾座,每次看到喜馬拉雅壯麗的照片, 就興起前往的慾望,心想,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去朝聖。終於,在兩年前的一次攝影中認識了這次活動年輕漂亮的領隊LuLu 小姐,她是台灣鐵人三項的好手(天下雜誌曾專訪過她),閒聊中,她說有帶人前往基地營,台灣公共電視台當初也是她領隊帶去拍的,而這也是我想了多年一直未能成行的活動,沒想到就這機緣促成了我二年後的今天完成了夢想之旅。

想要近距離仰望喜馬拉雅山,一般都是到聖母峰基地營(簡稱EBC,Everest Base Camp),常走的路線有二條,一是由西藏,這條路線車子可到達,二是由尼泊爾,從加德滿都搭16 人小飛機到盧卡拉(Lukla),再健行前往,從海拔2840 公尺一路爬升到基地營5364 公尺,全程約54 公里,來回14 天,我們這次即是步行前往。

EBC 這條步行路線,說是世界五星級黃金路線一點都不為過,景觀一流不說,路況非常好,沿途山屋與Tea house不斷,走到那,吃到那,睡到那,上網,電池充電,都不是問題,甚至到了五千多公尺的基地營前手機都還會通!

萬年冰,千年雪,馬尼堆上英雄碑!山之頂,夢之巔,朝聖之路,路崎嶇。經幡飄,經輪轉,巨峰雪煙揚。

▲Mt. Ama Dablam 海拔高6856 公尺。全世界最美麗的山峰之一,原文意思是母親的護身符,以垂直掛在山壁上的冰河聞名於世,此冰河有如護身的寶石項鍊,稱做「懸冰河」。Ama Dablam 以雄踞一方之姿俯視大地,注視著前往EBC 和攀登聖母峰的渺小人們。


看起來彷彿就身處都市中一樣方便,但是,請不要忘了,這是海拔超過三千公尺的區域,四千、五千公尺的高山區,溫度是很低的,早晚是零下,會下雪。空氣含氧量也不高,四千公尺只有平地的百分之六十,當到了五千公尺,剩下平地的一半!而且每天要爬約八小時的山,路途遙遠,天氣多變,再加上空氣稀薄,因此對一般人來說,是一種身心的挑戰!

除了「走」更重要的是「吃」。通常上到越高海拔由於冷啦,累啦,或空氣稀薄等關係,胃口都會較平地差,但縱使如此也要多吃,時時補充養份,才能有好體力,需知,在那種情況下,連站著不動都會消耗熱能,可見吃是多麼重要了!食物的選擇倒是挺多元,不用太過擔心。

至於住的方面,也還好,只要不是旺季,基本上都可住山屋,不必刻意搭帳篷睡戶外,山屋內傍晚有火爐,有二人一間木板隔間的小房間,裡面有床、床墊及棉被,但對我們來說床墊和棉被都不夠暖和,需睡自己的睡袋並蓋上棉被才夠,也有共用洗手間,還算乾淨,不過早上起來水都結冰就是了。山屋夜間有簡易照明,相機,手機電池可以充電,像在南集巴札Namche,甚至可洗澡,打電話,寄信,上網添購裝備等,非常方便。在南集巴札洗澡每次台幣100-150 元,充電每次100 元,上到越高海拔越貴,建議是不要洗澡,我在那洗過,冷得半死,因此,最好不要嘗試以免感冒,多划不來!


▲右為海拔高7879 公尺的努玆峰Mt. Nuptse,左方突起自兩峰之間的山就是聖母峰。

聖母峰,海拔8844 公尺

是尼泊爾和中國交界的喜馬拉雅山脈上的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Himalaya)是雪鄉的意思。至今百餘年聖母峰的登山史,全世界登頂的也只不過四千多人,其中台灣有十幾位,但長眠在那山區的卻有二百多人(據統計死亡率約百分之五)。既然攀登聖母峰是如此艱難,那到她腳下朝聖總算容易得多!

 

心靈與自然的交會

前往聖母峰基地營健行的路途中,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有二件事,其一是圍繞在身邊看起來幾乎是近在咫尺(其實是很遠)的六、七千公尺以上巨大雪峰,那種景觀絕對不是身處平地所能想像的,唯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受得到那種心靈上的衝擊!再者,便是尼泊爾當地的揹夫身穿的是破舊的、少少的衣服,腳穿著爛爛運動鞋,有的甚至只穿拖鞋,對比著我們穿著亮麗光鮮Gore-Tex 的外國人,那種震撼實在很難形容,在那裡健行或登山,可以考慮完全自己來,也就是所有吃的,睡的,用的,穿的,都自己背,不請嚮導也不住、吃山屋,百分百靠自己,有這種人,但不多。一般都是請揹夫幫忙背,自己身上只背一些像雨衣、食物,這些少少的東西,像我們就是。


▲出發囉!踏上朝聖之路!

 

攝影器材的準備

前往喜馬拉雅山該帶哪些攝影器材呢?

由於揹夫大概可以幫忙攜帶的重量約為11 公斤,以占空間的睡袋、厚外套⋯⋯為主,加上器材多是放在自己身邊,方便隨時換鏡頭,所以要帶多少器材,建議是衡量個人體能狀況。這次我的器材配備為:Nikon D300x1、80-200mm F2.8、17-55mm F2.8、11-16mm F2.8、10.5mm F2.8 魚眼、腳架、SB-800 外接閃燈、以及CPL、漸層減光鏡、黑卡、快門線⋯⋯等配件。


▲Mt. Tahoche 6501 公尺(左)與 Mt. Cholache 6440 公尺(右)

 

身體下地獄眼睛上天堂

身旁都是六千公尺、七千公尺以上,甚至八千公尺的巨大雪峰,峰峰相連到的天邊,四周安靜的只剩自己的喘息和心跳聲,讓人不知不覺的融入這大自然中!喜馬拉雅山脈的美,豈止是壯觀而已,簡直美得令人窒息!聳入雲宵的雪山,無邊又無際 ! 當一步步的爬升,隨著海拔愈來愈高,心跳也愈來愈快,到了五千公尺以上時,連繫鞋帶,穿襪子都喘,更別說爬陡坡了!每走一步要喘兩下,非常的辛苦,但眼睛和心靈的享受卻遠遠超過肉體的辛勞,不知誰說過這麼真切的一句話:「身體下地獄,眼睛上天堂!」正是如此!苦雖苦,當熬過了最後的那段障礙,換來的卻是海闊天空無盡的自由,那種從未見過的景觀,紛紛進入眼睛和心靈,是的,這是夢中的景象,是夢寐以求的幻境,但卻真真實實的在眼前!

這次同行夥伴中,有位V 先生毅力過人,意志堅強,從到了山區開始健行的第一天他就不舒服,但卻一直強忍,打死不退,最初我們不明白他為何來此折磨自己,也不知為何如此堅持,在快到基地營前看到聖母峰時,他告訴了我們一件令人感動的事,來此目的,既不是自我挑戰,也不是尋回自我,更不是來爬山看聖母峰,而是要錄一段影片向女友求婚!天啊!太感人了!難怪他一路自拍、錄影,最後在那地點叫我們以聖母峰為背景幫他錄影,一段是當場打手機給女友說愛她,完後再錄一段求婚的影片。

後續發展就更戲劇性了!回來後V 先生包了微風國賓電影院的午夜場,請了親朋好友與我們幾位隊友,在電影放映完後,播放了這次健行的活動影片,並且當場求婚!全場親友看了這段影片全都感動不已!尤其女友在毫無預知的情況下,看此影片,熱淚不禁奪眶而出,當然Say yes !令全場起立鼓掌!這段插曲,也為我們這次的活動劃下完美的句點和留下美好的回憶!寫這篇遊記,距回來已二個月,但午夜夢迴耳邊依稀還有清脆的牛鈴聲,當時覺得何苦來此受罪,但現在心卻還留在喜馬拉雅!


▲聖母峰海拔高8844 公尺,世界最高峰,尼泊爾人稱「薩加瑪塔 Sagarmatha」是天空的女神的意思。中國西藏稱「珠穆朗瑪 」意思是大地之母,珠穆在藏語是女神,朗瑪是母象。西方稱「Eversst」艾彿勒斯峰。

 

(這趟行程裡,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後面告訴你!)

退縮中的昆布冰河

由於地球的暖化,喜馬拉雅冰河退縮的極為嚴重,原為冰河的廣大區域現已成為類似「被盜採砂石過的河床」,整個區域佈滿大小石塊,和越來越多的冰河湖,冰河,其實就是類似平地所謂的「土石流」,只不過它是冰,它以一天約100 公分的速度緩慢的流動,讓走在上面的人不覺得它在動,以為是靜止的。當我走在昆布冰河上時,不禁的想起了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EBC 路程中,一直默默守護我們的Mt. Ama Dablam 另一面。

旅遊小常識

  1. 電話:台灣直撥尼泊爾:002-977- 區域號碼( 去0)- 電話號碼;或002-977- 手機號碼尼泊爾直撥台灣:00-886- 區域號碼( 去0)- 電話號碼
  2. 時差:尼泊爾較台灣慢2 小時15 分鐘
  3. 錢幣:尼泊爾盧比 / Nepalese Rupee (NPR),1 元新台幣=2 元盧比
  4. 電源插頭:尼泊爾電壓230 V 50 Hz(建議攜帶萬用插頭)
  5. 問候語:Namaste 相當於中文的你好


▲斜射而入的光線!美呆了的早晨!


▲因地球暖化而溶化了的昆布冰河。

必遊周邊景點

本次前往喜馬拉雅山的路線,是由尼泊爾前進喜馬拉雅山,飛機首先抵達的是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Kathmandu,再從加德滿都轉機或搭車前往各地。加德滿都有很豐富的人文古蹟,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值得一看的如下:

  1. 杜巴廣場(Durbar Square)
    Durbar 尼泊爾語的意思是皇宮,它建於十二世紀,但目前以十六、十七世紀建築為主,在一百多年前國王搬離了這裏,因此,又稱舊皇宮廣場,這裏有幾座富有濃厚尼泊爾色彩古色古香建築,整區包括古剎,宮殿和店家群集是民眾生活區和觀光商業區。
  2. 四眼天神廟(Swayambhumah Stupa)
    雄踞於加德滿都西郊山丘上,俯視著加德滿都的四眼天神廟(又稱蘇瓦揚布拿佛塔,或猴廟),絕佳的視野,將加德滿都一覽無遺,此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年歷史,當年的唐朝玄奘大師也曾到此。據傳說加德滿都原是喜馬拉雅山谷中的大湖,湖中長出一朵蓮花,花上有藍色火焰圖像,許多高僧都來此朝拜,有天,文殊菩薩路過此地,見到這蓮花和圖像,知道這火焰是梵天的化身,文殊菩薩想朝拜梵天,便用利劍在湖邊砍了一道缺口,湖水流出,而成現在的加德滿都,文殊菩薩就在那修行成佛,此地即成了聖地,後人就在此蓋佛塔紀念。佛塔上有對大佛眼,基座周圍有佛龕及轉經輪,正面的階梯上放著巨大的金剛杵,代表雷與權杖,是男性力量
    的象徵。
  3. 濕婆廟─帕蘇帕提那(Pashupatinath)
    尼泊爾人的生死觀和我們有極大不同,這裡就是我們俗稱的「火葬場」,人往生後,移來這裡,放在水泥台的木架上,燒了後,往河裏一推,往生者升天,而河中未燒盡的「物品」則由窮人與小孩下河去撿來賣。此廟位於加德滿都東方約五公里的格瑪提河岸邊。
  4. 博那達大佛塔(Boudhanath Stupa)
    位於加德滿都東方約八公里處,這對大佛眼也幾乎是尼泊爾的代表,佛眼象徵佛光普照眾生,眉心間的第三隻眼是智慧,至於像問號「?」的鼻子,其實是尼泊爾數字的1,有很多的解讀如一元復始、萬象歸一、一體和諧等。塔基的外牆有阿彌陀佛浮雕的佛龕及轉經輪。


▲杜巴廣場Durbar Square 與賣紀念品的小販。


▲四眼天神廟


▲帕蘇帕提那 Pashupatinath廟與火葬台

尼泊爾小檔案

  1. 尼泊爾 Nepal 正式名稱為 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原來國號是尼泊爾王國,在206 年八月議會通過一項憲法修正案,改國號為尼泊爾。2008 年5 月28 日制憲會議通過決議廢除長達240 年的王室,成立共和制,成為一個聯邦民主共和國,目前執政為尼泊爾共產黨。
  2. 尼泊爾國境呈長方形,略呈西北─東南走向,東西寬約850公里,南北寬約200 公里。國土面積有147,181 平方公里(台灣面積三萬六千餘平方公里,南北長394 公里,東西寬約140 公里)以喜馬拉雅山脈和中國為天然國界,包括珠穆朗瑪峰(即尼泊爾稱的薩加瑪塔峰)在內,世界10 大高峰有8 個在尼泊爾境內。
  3. 目前人口超過2700 萬人,尼泊爾的民族分二種,一種是印度教徒(卡斯人,是雅利安人),另一種是非印度教民族馬塔瓦里,。80.6% 人口是印度教徒,10.7% 是佛教徒(多數是藏緬語族),4.4% 人口是穆斯林,3.6% 信原始宗教,很多人同時信仰印、佛二教。


▲博那達大佛塔 Boudhanath Stupa

美好行程來自萬全準備

強烈建議有興趣前往的朋友,一定要做好體力與高山症二項行前準備,體力好才不會軟腳,去之前我就搜尋了很多資料和圖片,知道路況雖好,但每天上上下下八小時的山路,可不是開玩笑,因此,就在五月計劃前往後,從六月份開始每天早上六點鐘左右就背著攝影器材爬附近的小山,再加上有去健身房運動的習慣,所以果然在整個行程中體力上完全沒問題。

至於高山症雖然無法預期,但行前可在台灣爬爬三千多公尺高山適應幾天,這些準備工作絕不能少!我想,畢竟是去玩,是去享受美景,不是去折磨自己,有了萬全準備才能Enjoy 這美好旅程,可以辛苦但不能痛苦!以前雖爬過台灣三千多公尺的高山三十幾座,但終究要上到海拔五千公尺以上,這是從沒有的經驗,心中不免有些害怕和緊張,因此在這次出發的前十天,我也刻意安排到黃龍(海拔4200 公尺),九寨溝暖身,好讓身體適應高海拔。

裝備建議

重點在考慮保暖以及體力能夠負荷的重量。除了攝影器材外,更重要的是健行裝備與藥品的準備。

  1. 健行裝備:大背包(給揹夫背)、小背包(自己隨身)、禦寒羽絨衣(最好可防水)、耐零下五度睡袋、中層保暖衣、Gore-Tex 防水防風外套、雨衣、雨褲、排汗衣、快乾透氣防風保暖長褲、保暖手套、輕便手套(拍照時用)、遮陽帽、保暖帽、太陽眼鏡、防曬乳、護唇膏、口罩、登山鞋、毛襪、綁腿、登山杖、保暖水壺、頭燈。
  2. 藥品與口糧準備:防高山症藥( 如紅景天,Diamox,acetazolamide)、感冒藥、胃腸藥、肌肉鬆弛藥等,這些藥品可到大藥房購買或到大醫院掛家庭醫療科旅遊門診即可取得。據說威而剛可防高山症,效果如何,我沒吃過不知道,但Diamox 到藥房買一顆只要1.5 元台幣,威而剛一顆要350 元,自己衡量。口糧建議攜帶巧克力等高熱量食物(路上休息隨時補充體力)。


▲夕照洛子峰 Mt. Lhots 8516 公尺,世界第四高峰。

 

Vios 陳仁文

資深攝影玩家,任攝影家手札北區幹事、藝廊版主,以及攝影教室老師,積極參與各項攝影比賽,至今獲得50 餘個國內外大小獎項。平面出版包含:超玩美數位攝影、DSLR 攝影密技、Vios的光影物語、驚艷花博、台灣慶典紀實⋯⋯等,優秀作品與豐富經歷,讓他成為各家攝影雜誌特約作者。

Facebook:Vios Chen

延伸閱讀

飄洋過海的幸福傳真,+K Vision海外婚紗攝影團隊 專訪

GigaPan EPIC巨幅作品 機器人實測報導

LOWEPRO Pro Roller Attache x50 專業滑輪公事包 開箱

晨昏攝影必備App: Sunrise Photography Compass ,日出日落時間精確查詢

作者:陳仁文 、責任編輯:孫宗瑋
本文同步刊載於 DIGIPHOTO NO.54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