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篇Photoshop 12.1評測後,轉眼間又已過了一年,在2012年9月, Photoshop 13 版(CS6)也終於和大家見面了,這幾年 Photoshop 似乎有種趨勢,每逢單數版號(如以CS版號來看,則是雙數版號),總會發表令人驚艷的技術,上一個單數版號Photoshop 11(CS4)已經是2009年發表,睽違三年,怎能不讓人滿心期待呢?

Photoshop可使用的領域包括攝影修圖、平面設計等,當初會選擇攝影,就是因為設計功力實在比人弱,因此新增和加強功能的介紹,會較偏向攝影修圖應用方面。

 

加強功能一-裁切工具新用法

新的「裁切工具」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選取框部分,改以移動影像來取代移動裁切工具框的方式,使用者會體驗到最大的不同,在於會感受到這樣的選取方式似乎變得更快了。


▲選擇裁切範圍的方式和以往相同,當滑鼠游標移至四個角落時,可以放大縮小裁切範圍,並會同時顯示裁切後的尺寸大小。


▲如果想要旋轉畫面時,避開選取四個角落,就可以轉動畫面,同時還會顯示畫面旋轉角度,相當方便。

來介紹一下新的「裁切工具」選單吧!

  • 裁切比例:預設為「未強制」,從下拉選單中可快速選擇想要裁切的比例,較常用到的是2 x 3(4 x 6)
  • 縱向與橫向旋轉裁切方塊:很多人可能會好奇,剛才的裁切比例中,怎麼沒有縱向和橫向的選項呢?其實只要在這個icon上輕輕一點,裁切方向就會改變囉!
  • 檢視模式:很多人學攝影或是繪畫,都會有視覺上最佳比例,在此可以直接選擇參考線的顯示方式(預設為「三等分」,也就是一般俗稱的九宮格),幾乎所有會用到的比例,在這都找得到
  • 設定其他裁切選項:還不習慣新版的「裁切工具」嗎?念舊的朋友,可以在此勾選「使用傳統模式」,就可回復到傳統的「裁切工具」操作方式囉!
  • 刪除裁切的像素:預設為勾選,但建議取消勾選,這是Photoshop CS6相當重要的一項發明。以往裁切完畢後,除非使用「步驟記錄」回復到裁切之前狀態,不然裁切掉的部份就「回不去了!」,但現在可不一樣,當取消勾選「刪除裁切的像素」後,任何時候(包括後續執行程序,甚至是新增圖層),只要再選擇「裁切工具」,利用拉動四個角落的放大縮小功能,原先的圖層大小都可恢復顯示,方便重新裁切

 

另外「裁切工具」的工具上還有「拉直」功能,雖然旋轉畫面時會顯示參考格線,但若想要更精細的設定水平垂直線,可利用「拉直」功能,同樣會顯示旋轉角度供參考。

 

加強功能二-修補工具新選項

「修補工具」很多人常用來修補單純環境下的小瑕疵,通常只要圈起要修補的區域,再移動選取區到想要複製的地方即可。但從Photoshop CS5(前一版本)後,在「編輯」下拉選單中的「填滿」,新增了「內容感知」功能,只要選取好修補範圍,就可以輕輕鬆鬆的自動修補填滿完成。

先利用「選取工具](或是按下M鍵),選取要填滿範圍,接著再從「編輯」下拉選單中選取「填滿」(或是按下Shift+F5),就會開啟「填滿」對話視窗,在「內容」的「使用」下拉選單中,可以選取「內容感知」方式。


利用「填滿」的「內容感知」功能所做的自動填滿修補,效果其實還不錯。


▲那「修補工具」新的「內容感知」功能,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修補工具」的「內容感知」部分,除保留原有「修補工具」的「選取修補區後選擇複製區」的方式外,更增添的「內容感知」的自動修補優化功能,且「適應」(Adaptation,調整方式)分成「非常嚴謹」(Very Strict)、「嚴謹」(Strict)、「中度」(Medium)、「鬆散」(Loose)和「非常鬆散」(Very Loose)五種,這是用來設定複製時要100%複製,還是可允許「內容感知」感測環境後做些許調整,一般而言,預設的「中度」(Medium)就有不錯的效果。


▲「修補工具」的「內容感知」效果相當不錯,而各種「適應」的調整方式,請注意各圖下方的雪花邊緣,選擇越「鬆散」的方式,雪花邊緣就越容易被影響。

 

(CS6還增加了哪些功能?!)

新增功能一-內容感知移動工具

「內容感知移動工具」可說是把「複製」、「貼上」,以及把原先選取區以「內容感知」填滿的幾項功能一次處理完畢,非常以使用者角度為出發點的功能。

大部分的情況下,只需直接在左側工具列直接選擇,或按J鍵及Shift+J鍵,切換至「內容感知移動工具」即可,其他選項依照預設值設定即可。

  • 選取區選擇方式:有「新增選取範圍」、「增加至選取範圍」、「從選取範圍中減去」和「與選取範圍相交」四種,預設是「新增選取範圍」,也就是每次都是獨立選取一個範圍。「增加至選取範圍」則會保留原先範圍外,新的選取範圍也一併存在。「從選取範圍中減去」則是以原先選取範圍為基礎,新的選取範圍若有交會,則保留原先選取範圍中沒有交會的地方。「與選取範圍相交」則是僅保留新選取範圍和原先選取範圍處。可用來更精細的控制選取範圍。
  • 模式:就「移動」和「延伸」兩種,預設為「移動」。「延伸」雖然是複製所選取的物件,但「內容感知」仍會自動修飾新複製區周圍,讓物件感覺更能和背景融合。
  • 適應:英文為「Adaptation」,應翻為「調整模式」較為適當。分成「非常嚴謹」(Very Strict)、「嚴謹」(Strict)、「中度」(Medium)、「鬆散」(Loose)和「非常鬆散」(Very Loose)五種,這是複製時要100%複製,還是可允許「內容感知」感測環境後做些許調整,一般而言,預設的「中度」(Medium)就有不錯的效果。
  • 取樣全部圖層:預設為未勾選。當有多圖層時,「內容感知移動工具」是否要把所有圖層全都一併處理?或是僅處理所選取到的圖層?由此選項控制。

「內容感知移動工具」相當適合用在單純大範圍環境下小物件的移動,來看看實際執行效果:




新增功能二-傾斜位移

很多人可能都聽過「移軸鏡」(Tilt Shift),簡單來說,就是可以透過調整焦平面,控制景深範圍和變形程度,對拍攝建築物或一些商品攝影非常好用,但很多人也會利用移軸鏡的特性,把一些風景照變成類似模型的透視感,以往要透過軟體做出這樣的效果需要不少步驟,現在Photoshop CS6直接提供「傾斜位移」濾鏡功能,輕輕鬆鬆就可以享受移軸鏡的樂趣。


▲「傾斜位移」通常是鏡頭上的功能,目前Photoshop CS6是放在「濾鏡」下拉選單「模糊」濾鏡組裡。

選取「傾斜位移」時,會跳出獨立操作視窗,視窗也一併包含著「景色模糊」、「光圈模糊」和「傾斜位移」這新增的三個「模糊濾鏡組」,這三個濾鏡也可以同時設定、同時作用。

正體中文版的Photoshop CS6和英文版稍有不同,英文版的「Tilt-Shift」(傾斜位移)中間另有圓圈具有直接調整「模糊」程度功能,但正體中文版缺少了這調整圓圈,稍有些可惜。以下簡單介紹「傾斜位移」功能:

  • 模糊:用來設定「傾斜位移」的模糊程度。
  • 扭曲:可針對廣角鏡等鏡頭,有可能出現移位的現象進行修正,當勾選「均勻扭曲」選項後,影像頂部和底部會同時扭曲。

另外「模糊濾鏡組」右下方還有個「模糊效果」調整選項,這裡選項是針對整個「模糊濾鏡組」(也就是「景色模糊」、「光圈模糊」和「傾斜位移」三個濾鏡)同時進行調整,但絕大部分的情形下,都不需特別調整。各選項意義如下:

  • 光源散景:控制影像中高光區域亮度,數值越大亮度越高。
  • 散景顏色:控制高光區域顏色,一般高光區域顏色感覺較淡,使用此選項可調整高光區的顏色。
  • 光源範圍:控制高光範圍,數值為0~255之間,範圍越寬,高光範圍就越寬。


只要調整虛線和實線區域,以及模糊程度,很容易就可以做出很有趣的移軸效果。




新增功能三-光圈模糊

大光圈鏡頭所造成的散景,因為容易凸顯出主題,因此在拍攝人像時常被拿來運用,但大光圈鏡頭的價格較貴,變焦鏡頭恆定大光圈的鏡頭更是貴,現在Photoshop CS6直接在「濾鏡」下拉選單的「模糊」中直接提供「光圈模糊」(Iris Blur)濾鏡,讓使用者可以更輕鬆的做出大光圈散景效果。


▲「光圈模糊」這當然也是鏡頭上的功能,目前是放在「濾鏡」下拉選單「模糊」濾鏡組裡。

選取「光圈模糊」時,會跳出獨立操作視窗,視窗也一併包含「景色模糊」、「光圈模糊」和「傾斜位移」這新增的三個「模糊濾鏡組」,功能前面已經詳述,在此僅介紹操作小秘訣。


▲點擊圖片可看較大尺寸。

要獲得較自然的「光圈模糊」效果,最重要的在於漸層區域和「模糊」數值的設定,漸層區域越大、「模糊」數值僅可能的小,就越能得到自然的效果。

另外再介紹一下「模糊濾鏡組」上方工具列常用選項:

  • 選取範圍出血(Selection Bleed):哇!「出血」,修圖還會弄到出血?其實這裡「出血」的意思是「圖片超出列印頁面的範圍」的意思,一般當然是用不到的。
  • 焦點:設定中心處是清晰(100%)還是模糊(0%)程度。
  • 儲存遮色片到色版:辛苦選取的模糊範圍,在按下「確定」鍵後,是否要將此選取區當做色版儲存?預設為未勾選。
  • 高品質:是否以高品質方式輸出,預設為未勾選。

除了以上所提的幾項加強和新增以外,在「濾鏡」下拉選單中還有「最適化廣角」和「鏡頭校正」等兩個新增濾鏡,可用來修正魚眼鏡頭及廣角變形等問題,也是非常值得介紹的。但可惜目前手邊沒有適當圖片能進行範例說明,就留待各位自行試試了。

延伸閱讀

後製 星球照片超EZ, Photoshop 60秒就搞定!

Adobe Photoshop CS6:HDR Pro快速上手

日本 賞楓賞櫻 自助旅行 攻略: 訂房、住宿篇

日本 賞楓賞櫻 自助旅行 攻略: 機票 怎麼買才划算 篇

Cedar Su

攝影與科技、理性與感性美麗的融合。我不是在攝影,就是在想怎麼攝影

看更多文章
我不是在攝影,就是在想怎麼攝影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