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 正式於今(10日)發表微單眼旗艦機種 OM-D E-M1 ,擷取 OM-D 與 E System 各項優點,使得 E-M1 具備1628萬畫素 Live MOS 感光元件、 Ture Pic VII 影像處理器、 DUAL FAST AF 對焦系統,並注入全新的 增色效果 功能,與全機身防塵防潑耐寒的耐候性。預計10月底上市,單機身的售價為NT$44,990、 ED 12-40mm F2.8PRO鏡頭售價NT$29,900 ,搭配 ED 12-40mm F2.8PRO 的標準組合建議售價NT$69,990,首波購買可能加碼送 MMF-3轉接環 。至於 E-M1 的實際表現真如傳言中強悍嗎?請見小編於現場帶回來的初步體驗。
Olympus OM-D E-M1重點規格
- 1,628萬畫素4/3 Live MOS
- True Pic VII影片處理引擎
- 超音波除塵系統
- 五軸式影像穩定系統
- DUAL FAST AF系統,37點相位+81點對比
- 324區多重型態測光系統
- ISO200-25600,可向下擴展至ISO100
- 每秒10張連拍速度(S-AF模式下)
- 每秒7張連拍速度
- 60-1/8000快門速度,支援B快門
- 1920X1080 @30p動態錄影,立體聲收音
- H.264編碼格式/MOV檔案格式
- 內建Wi-Fi,IEEE 802.11b/g/n
- 內建多重曝光、HDR、間隔攝影、電子水平儀
- 3吋104萬畫素可翻轉電容式觸控螢幕
- 236萬畫素電子觀景窗,等同135mm片幅的0.74倍放大倍率
- BLN-1鋰電池
- 可拍張數350張
- 130.4X93.5X63.1mm
- SD/SDHC/SDXC
- 淨重443g
- 建議售價:
。淨機身:44,990元
。搭配 ED 12-40mm F2.8PRO :69,990元
▲Olympus融合OM-D與E System之作,同時也是自家旗艦機種的OM-D E-M1正式登場,在畫面左側的,則是M.ZUIKO PRO ED 12-40mm F2.8 PRO鏡頭。
TurePic VII影像處理引擎、DUAL FAST AF對焦系統、0.029s延遲電子觀景窗
被譽為E-5接班人、OM-D系列旗艦機種的 Olympus OM-D E-M1 ,搭載全新的TurePic VII影像處理引擎,並於機身中建入每顆鏡頭的MTF參數,在加裝任一顆鏡頭時,E-M1將自行啟動「細部精緻處理II」,能有效抑制現有每顆鏡頁在不同倍率下的色差、色偏、銳利度等等。而新開發的DUAL FAST AF對焦系統,內含37點相位式、81點對比式對焦點,在感光元件中,以每三個畫素點為一個計算單位,並透過相位式對焦點的周邊範圍進行資料捕捉,來達到精確的對焦效果,這也使得E-M1在搭載4/3鏡頭時,仍保有不錯的對焦能力。另外,在E-M1所搭載的電子觀景窗,併除了令人詬病的反應速度與亮度問題,採用236萬畫素高解析LCD;在換算成傳統底片形式也有0.74倍的放大倍率,影像延遲僅有0.029秒,並增設背光亮度的自動調整功能,為得便是實踐宛如DSLR般的拍攝情境。
▲DUAL FAST AF對焦系統說明。
▲E-M1即時對焦速度。
▲E-M1電子觀景窗特色說明。
▲E-M1電子觀景窗新增適應亮度技術,可依照環境光自動調整背光亮度。
▲E-M1防潑水測試。
▲日本商品營業行銷部次長小笠原裕司次長,也來台灣替E-M1站台。
▲E-M1同樣具備五軸式影像穩定系統,不論是傾斜、翻轉、上下、橫向移動等等,機身內的偵測儀會以光軸進行校正,並在半快門時啟動防震效果。其展示效果以E-P5為例。
不需進入選單的多功操作介面
先前的OM-D E-M5在外型十分受攝影本格派的喜愛,無奈外型較為小巧的緣故,使得E-M5對男性使用者而言,在掌握度仍有再努力的空間。而全新的E-M1為了重拾男性及歐美用戶市場,在外型尺寸上,特別加深握把的深度,在握持時不需花費太多力氣來平衡機身與鏡頭的重量。前後撥桿鈕也特別加大,拍攝轉盤也增設Lock鈕,在選定拍攝模式後按下它,就不會發生誤觸的問題。
▲E-M1拍攝轉盤Lock鎖操作說明。
▲E-M1正面照,保有英挺的軍艦部設計,在把手處也經過特別處理,在握持時能保有吸附的效果。
▲過去具有防水功能的機款,其按鍵因為內裏設有的橡膠與防水處理,在實際操控時,都需要多施一道力,按鍵才有回應。而這回Olympus仍讓E-M1保有極高的耐候防潑特性之餘,特別處理內部的防水構造,因此在實際操作時,只需輕輕按壓,在3吋104萬的觸控螢幕上,隨即出現該功能的參數與開啟狀態。此外,自E-P5同步而來的2X2撥桿,移至靠近觀景窗旁的位置,除了更符合操作上的直觀性,也可以避免在E-P5上易誤觸的問題。
▲E-M1所搭載的3吋104萬畫素可掀式觸控螢幕,在實際拍攝上的運用更富彈性。
▲從機頂面可以看出E-M5充份利用空間與按鍵佈陳的搭配,讓使用者在操作上更有彈性。比方說機頂上的Fn2,原始設定為高光和陰影控制、增色效果、格放、影像尺寸,同步按壓該按鍵與撥動後轉盤,可以進行四種功能的切換,單獨按壓Fn2便可調整單一功能的參數。為了讓整體更富傳統機款的氛圍,原廠在右側設置仿過片軸的外形設計。
▲女性握持起來,尺寸相當剛好。
▲男生使用時,雖然小姆指略為懸空,不過卻不影響單手操作的速度。
在E-M1左側設置一塊看起來與傳統相機的過片軸十分相似的區塊,原廠在這裡設置了電源開關,並將軸心一分為二,分別為HDR與對焦模式按鍵。原本在E-P5新設的2X2撥桿,以便操控轉盤的自定義空間能發揮到極致,也同步植入E-M1之中,甚至連同HDR/AF鈕也可以透過2X2撥桿,來調整設定更多功能。除此之外,全機身除了在把手與機頂上,設有Fn1、Fn2自定義鍵外,在鏡頭旁也設有兩個按鈕,可透過選單自行定義功能。
▲將E-M1和E-M5擺在一起,便可以看出E-M1的尺寸,真的大上許多。此外,在E-M1的接環旁,設有兩顆自定義按鍵。(左:E-M1、右:E-M5)
▲背面的部份,可以看見E-M1加強握持部的設計,並將蒙皮貼附整塊把手。(左:E-M1、右:E-M5)
▲從機頂位置來看,能明顯感受到E-M1的軍艦部與E System相當接近。(左:E-M1、右:E-M5)
▲兩兄弟的側腰身比一比。(左:E-M1、右:E-M5)
(後面還有:增效效果說明、各階ISO表現、無線搖控介面)
新增「增色效果」,就像相機內多了個調色盤
至於在拍攝功能上,E-M1又為玩家們帶來什麼驚喜呢?原廠新增的「增色效果」,透過Fn2按鍵選擇開啟與前後轉盤調控,可自行調整30階色調、8階彩度的組合,其呈現的樣式就像Photoshop中開啟的色階圖。而在E-M5與E-P5中便具備的「高光和陰影控制」,連同「增色效果」整併在Fn2之中,在調控與設定上更為方便。而既有的HDR模式,也增設成HDR1(-1EV~+2EV)、HDR2(-2EV~+4EV)兩種效果,間隔/縮時攝影的可拍張數提升至999張(E-P5→99張)、影片長度可達100秒(E-P5→10秒)。
▲新增的增色效果,讓E-M1在拍攝時,可以手動調整色調與彩度。
▲Fn2原始設定中,可以開啟高光陰影控制與增色效果。
▲E-M1選單介面一覽。
▲E-M1在S-AF對焦模式下,可達每秒10張連拍表現,若使用RAW儲存格式,最多可連續拍攝41張。
▲HDR鈕進入後,前轉盤可調整HDR效果、後轉盤則是過片方式。AF鈕進入選單中,前轉盤是調整測光模式,後轉盤則是對焦模式。
Wi-Fi無線搖控,拍攝模式也能用手機調控
延續E-P5內建Wi-Fi傳輸的特色,E-M1將它發揮到更大,完全提升O.I.Share App的操作介面。在全新的O.I.Share App中,當與E-M1進行無線搖控時,可以在手機上選擇相機的拍攝模式、光圈、快門、白平衡、ISO、曝光補償與即時B快門等等。原廠表示,預計在產品上市前一週釋出更新內容。不過較為可惜的是,這款操作介面僅提供E-M1使用,因此已擁有E-P5的用戶,仍無法透過更新韌體後App介面,直接在手機上調整光圈快門等功能的哦!
▲對應E-M1的O.I.Share App介面。可調整拍攝模式、光圈、快門、ISO、曝光補償、白平衡。
▲也可以使用即時B快門。
各階ISO、實拍表現
本次實機拍攝的E-M1,仍為工程機,以下照片僅提供各位參考。
▲Olympus OM-D E-M1+ED 12-40mm F2.8 PRO。F2.8, 1/80, ISO640, 高飽合, 點擊照片可看原尺寸。
▲Olympus OM-D E-M1+ED 12-40mm F2.8 PRO。F2.8, 1/50, ISO400, 高飽合, 點擊照片可看原尺寸。
全新系列:ED 12-40mm F2.8 PRO
在本次發表中的另個亮點,是Olympus全新推出的新鏡頭系列M.ZUIKO PRO,第一顆ED 12-40mm F2.8 PRO,等效焦長為24-80mm,為了達到高品質的影片表現,在9群14枚鏡片中,內含2枚ED、1枚EDA、2枚HR、1枚HD、1枚DSA、2枚aspherical鏡片。內建了MSC機械構造,且在鏡筒上設置「手動對焦卡榫機構」,在將對焦環往下拉時,即進入MF對焦模式,這時在原對焦環處可以現距刻度。另外,在靠近後鏡組處,設有L-Fn鍵,在按壓時便鎖定AF對焦點。預計將在2014年,發表ED 40-150mm F2.8 PRO新鏡。
▲全新的ED 12-40mm F2.8 PRO。
▲M.ZUIKO DIGITAL鏡頭分佈圖,藍色的部份是今年新創立的新鏡頭系列。目前已發佈,預計十月上市的為ED 12-40mm F2.8 PRO。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重點規格
- 鏡片群組:9群14枚,內含2枚ED、1枚EDA、2枚HR、1枚HD、1枚DSA、2枚aspherical鏡片
- 光圈葉片:7枚圓型葉片
- 焦距:等同於35mm的24-80mm
- 視角:84-30度
- 最近拍攝距離:20cm
- 最小光圈:F22
- 口徑:62mm
- 尺寸:69.9X84mm
- 淨重:382g
- 建議售價:29,990元
新周邊配件
除了相機與鏡頭外,這回Olympus真的是有備而來。現場擺設了與E-M1搭配的HLD-7握把、GS-5握把帶、CBG-10相機包、CS-42SF軟性相機包、CS-43鋪棉相機袋CSS-P118肩帶等等,售價待原廠公佈。
▲HLD-7握把內部可放置兩顆鋰電池。
▲Olympus周邊配件大全套。
▲CBG-10相機包上,真的設置一個Olympus的接環。
在無反光鏡可交換鏡頭系統活絡於市場與消費者之間後,其輕便、趨近單眼的畫質表現,先是受到一般大眾的熱烈歡迎,爾後各家廠牌再順勢推出具備直觀操控性介面、新穎迅速對焦性能的高階微單眼,使得固守本格派的專業攝影師們,也紛紛重新檢視這項產品在商業性創作的可能性。不可否認的,EVIL相機的確改變大多數人們的攝影習慣,這也讓廠商們反思,究竟堅守著傳統思維還有多少獲利成長空間,還是該轉換跑道,試著在新興市場中經營自家的品牌力?
以Olympus而言,在推出第一台PEN系列的微單眼後,便在日本受到明顯的買氣(也是因為宮崎葵的緣故嗎?)爾後相繼推出的機款、以復刻走向的OM-D系列,每一道端出檯面的產品,再再加深自家與微單眼的連結度。
現今推出的E-M1,其定位與整體設計,鎖定男性、以及專業攝影師的市場,並以月產量1萬8千台的數量進攻歐美市場。台灣的部份,預估在第一季分配1500-2000台。只是,台灣仍有使用者深受感光元件片幅大小來判別選購器材,雖然已有不少攝影師、達人們使用EVIL相機創作,但對於根深蒂固認為片幅才是王道的玩家們,究竟買不買E-M1的豐富性能與對焦表現力這筆帳,讓Olympus能重新刷洗市佔排行呢?請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延伸閱讀
用 微單眼 玩職業 時尚攝影 的 Jay McLaughlin
Olympus M4/3 大光圈 定焦 五虎將, 人像攝影 達人實戰 大公開
Olympus M4/3 大光圈 定焦 五虎將, E-P5 實拍評測
Panasonic Lumix GX7 正式發表, M4/3 系統進階新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