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攝影師的祕密《上》

風景/小品 · 編輯部 · 發表於 2014-05-04 10:20 · · 檢舉

和白領比起來,多數攝影師的工作方式更像藍領,而和一般藍領比起來,攝影師的工作更趨向於純粹的藍領。經過觀察和體驗,我發現旅遊攝影是攝影工作中最讓人感到愜意的領域。

旅遊攝影和常規旅行最大的區別,在於攝影成為旅行中的主旋律,收穫和以觀光為主,拍些照片的旅遊者是完全不同的。

有了好的前期準備,你的攝影工作基本就算完成了一半。這對於大多數領域的拍攝都適用。訂製計劃、了解拍攝對象是重要的,試圖在旅途中確定方向多數都行不通。在動身之前,通常我會和編輯,或相關機構的委託方討論很長時間。

好的編輯會在交給你主題的同時,和你一起分析專題,還幫你蒐集資料。其中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國外的書籍和期刊,也有一些來自當地的旅遊局和旅行社。我也會上網或跑去書店蒐集資訊,還會從各種論壇和個人網站上,了解大家對我要拍攝的地方的看法。和編輯交流的另一個目的是了解他們雜誌(或客戶要求)的風格。無論攝影師多有自己的風格和想法,也一定要和雜誌的整體風格協調,否則你們的合作是不會長久的。

下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看其他攝影師拍的照片,重要性我後面會說。最後的工作就是準備器材、確定具體的線路和行程。雖然我自己也經常在專業的攝影雜誌上發表複雜的器材文章,並為廠商測試器材,但是通常還是會在動身前向有關的器材專家討教有關特殊器材的使用知識,尤其是閃光配備、特殊片幅的相機和野外的攝影配件。

多數旅行題材都不是僅靠二個機身四支鏡頭就可以完成的,特殊的器材和有創意的技巧非常重要,因為委託方、編輯和讀者不在乎你到「那裡」的拍攝時間有多短,他們只想看到與眾不同的照片。當然瑣碎的事情還會有很多,護照、簽證、機票、保險、健康檢查、各種證明要一件件地落實。

器材準備方面,我的旅遊攝影中通常是使用35mm 相機,偏好旁軸相機。

旁軸相機是接近生活的相機,它最大的優點首先就是輕、小,自己帶著方便、也不刺激別人。拍跟人有關的照片,最基本的是能接近你的拍攝者,並令他放鬆地接受你的拍攝。對於攝影來說,拍攝氣氛往往比拍攝清晰的主題更重要,也更容易打動人,所以接近拍攝對象,最容易讓你融入環境的器材,就是最適合的。

當然喜歡旁軸相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它的鏡頭成像好過單眼相機,尤其是廣角鏡頭,這是相機的結構造成的。由於沒有反光鏡,旁軸相機鏡頭的最後一片鏡片,可盡可能地貼近底片、感光元件,這樣變形和像差可以得到最完美的校正。如果有特別的需要,我也會使用單眼相機,主要在使用微距和長鏡頭的時候。我非常不喜歡過分鏡頭化的照片,所以極少使用特殊鏡頭,包括長砲和微距鏡頭。當然另一個因素是單眼相機的變焦鏡頭選擇多,拍攝自然也會方便很多。

最近兩年,我越來越常使用數位單眼。畢竟旅遊攝影的照片,主要是用於雜誌和書籍的印刷,目前頂級數位相機已經可以達到最頂尖的旅遊雜誌的印刷要求。過去我的主力相機是Canon 5D Mark II 和Sonyα900,因為畫質好、輕便。如果去艱苦的地方,我才會用備機,那就是堅固耐用的Canon 1Ds mark III。現在即便是使用底片相機也是一些特殊的機型,比如全景相機或者360 度全景相機。

從2010 年起,我發現新的工具:Leica M9,全片幅的旁軸數位相機,也是全球體積最小的全片幅數位相機,比數位單眼輕便許多,而且可以得到更好的影像質量。無論是為了委託任務拍攝,或者為個人專題,它都很適合,當然M9 也不是沒有缺點,它還是不能自動對焦,不適合高速拍攝,而且過於昂貴。但體積小、重量輕,真的很有優勢。

每一件事件,無論它是靜止,還是運動,一定有一個場面能夠被紀錄為最具有典型意義的畫面,而其他卻有許多幫助表現它的畫面。

決定如何處理畫面,完全是攝影師內心主觀感受的寫照,所以從理論上,每一幅畫面一定有一支鏡頭是最適合表現它的,但是實際的拍攝中很難達到。所以攝影師一般在拍攝中會慢慢形成對鏡頭的偏好。我個人喜歡廣角鏡頭,可能是因為我喜歡複雜的構圖和畫面,可以放進更多的元素。

底片時代,旅行中我最喜歡的一支鏡頭是Contax G 系列的21mm 鏡頭,它具有驚人的光學素質以及驚人輕小便攜性。 35mm 和75mm 鏡頭也是我常用的,Leica M 系列的35mm f/1.4和75mm f/1.4 曾是我的至愛。如果使用35mm 單眼相機,十年前,我喜歡一支24mm f/1.4之類的廣角鏡頭和人像鏡頭的配合。說到十年前,那時候我是不用變焦鏡頭的。如果你完全選擇定焦鏡頭,雖然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勞,但最終看到照片時,一定會得到滿意的效果。

除了追求好的影像質量以外,我也喜歡自然光拍攝,所以格外需要定焦鏡頭的大光圈。聽聽鏡頭廠商是怎麼說的:一些新推出的變焦鏡頭,成像質量已經非常「接近」定焦鏡頭。關鍵就看你覺得對影像質量的要求和拍到照哪個重要。如果只是用在雜誌上,在要求畫質不高的情況下,即便是做跨頁,編輯們會認為變焦鏡頭和定焦鏡頭之間的差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人有時候也是需要妥協的,我現在也意識到,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需要放得很大,或者有很精細的效果才能打動人。畢竟旅遊攝影也是偏向商業性的攝影,對於快速拍攝要求比較高,如果使用高畫質的變焦鏡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拍到更多「有趣」的照片。雖然在理論上,變焦鏡頭不可能在各個焦段上,都有非常好的光學表現,但是還是有極少數的變焦鏡頭,可以取代定焦鏡頭,當然它們都非常昂貴。

所以現在如果參與特別艱苦的旅程,需要輕裝的時候,我也樂於使用變焦鏡頭。目前如果在單眼相機上使用,我最喜歡使用標準焦段的變焦鏡頭(比如Canon EF 24-105mm f/4 L IS鏡頭)和定焦鏡頭(比如Canon 35mm f/1.4 L 或者24mm f/1.4 L 鏡頭,或Zeiss ZE 卡口的21mm 或者100mm 微距鏡頭)的配合。特別是我最近很喜歡帶著24mm 的移軸鏡頭旅行,因為旅行攝影要經常拍攝酒店建築、空間相關的圖片,移軸鏡頭這時就顯得非常有用。

如果真的是輕裝且拍攝題材豐富的時候,我曾經考慮帶一台機身、EF 17-40mm f/4 L 之類的廣角變焦鏡頭和輕便的中焦段變焦鏡頭,比如EF 70-200mm f/4 L IS,或許有時候會加一支1.4倍的增距鏡。但實際上,我還從來沒有真的這麼做過,我還是覺得定焦鏡頭的畫質很重要,一支都不帶實在沒勇氣出門。

旅遊攝影對於色彩的要求格外高,在底片時代,幾乎任何可能和不可能的情況下,我都堅持使用低感光和中感光的正片。

富士的VELVIA(簡稱為RVP),拍風景非常好,在拍攝人像方面,表現亞洲人膚色的質感也很獨到。高反差高色彩飽和度高清晰度的底片,在1990年代初期和中期曾是我的標準底片,但的確略有誇張的感覺。後來RVP 升級到RVP II,特性沒有大的變化。富士PROVIA 100F(簡稱為:RDP III)是我用量最大的底片。

RDP III 顆粒極細,雖然在反差上沒有RVP 那麼大,但一方面感光度要高一點,而RDP III 的底片增感起來(比如說EI 400)也比較容易。同時RVP 在表現有些需要準確還原的東西上是有困難的。所以RDP III 是更全面的底片。柯達E100 VS 很細膩,反差色彩飽和度也很高,適合拍美好的旅遊元素,比如藍天、沙灘、花兒、雪山之類的。富士PROVIA 400F 是最好的高感光正片,很貴,但它不及頂級數位位相機的效果。

我從來不在35mm 相機上使用彩色負片,因為沒有銷路。不過當年的確也有些攝影師朋友特別喜歡用負片拍攝旅行,主要是印成照片掛在家裡,或展覽比較方便。在準備出發時,我會計算底片的使用數量,如果不熟悉的地方,只有按照自己的估計,通常平均下來一天會消耗15~20 捲底片,乘上拍攝天數,由此可以估計出所的底片,然後再多帶一點。

我耗費底片要比我認識的絕大多數攝影師都密集很多。在我看來,攝影師在拍攝中,需要對事件和場景的變化,以及不斷深入了解中不停地按快門,最終才能得到令自己滿意的照片,這期間根本不應該考慮使用底片的問題。當然在數位時代,你完全不必再擔心底片的成本了,但你依然有需要擔心的事情。因為不擔心有耗材,所以數位相機的使用者,總是不自覺地多按快門,一個直接的問題就是旅途中照片的存儲。作為高畫質的拍攝要求,使用RAW 檔紀錄是必須的,也是最佔空間的。

依我個人的經驗,在使用2000 萬像素級別的數位相機時,平均每天拍攝10~15GB 的照片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你需要存儲空間大的硬碟或者數位伴侶。當然每天整理照片,把不好的照片刪掉也是少佔用存儲空間的辦法,但是那樣需要每晚花費很多的時間。而且有時候你今天覺得不好的照片,未必明天也這麼看。這個很重要,所以最好還是等旅行結束,回到家裡,過幾天再慢慢刪照片。

額外提醒,數位伴侶並不是很「可靠」的產品,因為它從記憶卡轉存硬碟的速度比較慢,另外,它本身的可靠度也是要小心的問題。無論它有多麼昂貴或宣傳有多好,一定要為你的數位伴侶和隨身硬碟,配上專用的防震小包或防震的盒子。相對來說,好的隨身硬碟才是好的選擇,我一直用LACIE 的隨身硬碟,外面配合防水、防震的小盒子。

但是這樣也不能保證檔案不會損壞,所以一定要做雙備份,至少要在電腦和隨身硬碟裡各保存一份,或準備大量的記憶卡,即使備份到電腦後,也不要刪掉記憶卡的文件。如果只是城市之間的旅行,我會帶著蘋果的MacBook Pro 筆電和外接硬碟做雙備份。如果去的地方比較艱苦,我會傾向於帶輕便的MacBook Air。但在更艱苦的旅行中(比如自行車旅行或者徒步),我就會向朋友們多借一些記憶憶卡,索性不帶電腦了。

我只用一個牌子的三腳架,就是GITZO

尤其喜歡GITZO 碳纖維繫列,通常最適合旅行攝影的2 系列和1 系列的,重量很輕,但絕對穩固。我現在最喜歡的是「海洋旅行者」系列,不僅造型酷,而且耐腐蝕,可以在海水中使用。不過海洋旅行者比較輕,承載有限,如果帶重型器材,我會改用平衡者系列的腳架,穩定效果更好,而且很適合拍攝拼接照片。如果攜帶600mm f/4 這樣重的鏡頭,我會使用兩支三腳架,分別把鏡頭和相機架起來。

在風很大的地方拍攝,會把沈重的攝影包掛在架子下面,確保較高的穩定性,當然前提是雲台夠好。如果攜帶的是重型的120 相機或者大片幅的器材,GITZO 還有3 系列或者5 系列的碳纖維三腳架供選擇。要提醒的是碳纖維的三腳架不能抵抗過大的橫向切力,在運輸途中不要在它上面壓太重的東西。旅行途中,我一般都用球型雲台,通常是德國的FLM 的球台。不過,使用球台一定要經常清潔擦拭,但不要上油。

在當旅遊攝影師養家糊口的時候,或拍攝酒店為主的旅行中,我都帶著閃光燈出門,有時候甚至帶三、四個閃光燈在路上。不過近幾年多數只是帶一支小型的閃光燈。閃光燈不光是在晚上用,在白天也可拿來補光。尤其在時間緊迫、拍攝條件又差的時候,嘗試用閃光燈帶來不尋常的視覺效果。由於多數採用慢速閃光同步,我不是很在乎相機的最高閃光同步速度是不是很高。

一定要帶閃光同步線,一條0.5 公尺的適合拿在左手的離機閃光使用。但有時候可能會不夠,需要一條更長的。我有很多種攝影包和攝影箱,但是每次出門前我都很頭痛要帶哪些。其中使用最頻繁的是中型雙肩攝影包,我最近喜歡澳洲的Crumpler 和以色列的KATA。Crumpler 造型簡潔實用,而KATA 則堅固可靠,同時它們都有很好的防護性。如果在南亞、中東這樣的地方旅行,我就不太用攝影包,而是把攝影器材放進內袋裡,然後扔進戶外背包,這樣比較低調。

我很少單肩背攝影包,實在是太刺眼,而且不舒服。如果是一般的旅遊,輕裝肯定是你要考慮的,除非有特殊的要求,定焦鏡頭一定要讓位給變焦鏡頭,用不上的東西不要帶。對於以攝影為目的的旅行來說,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則完全不一樣。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拍攝計劃包括什麼,所攜帶的器材應該完全由要拍攝的題材來決定,該帶的東西都應該帶上。

方便攜帶的,一定要帶上;不方便帶的,克服困難也要帶上。一個正常的專題或許需要3~4台左右的機身和2 倍於此數目的鏡頭,加上三腳架和其他配件,應該會填滿兩、三個巨大的箱子。在乘坐飛機時這是個問題,但是由於和我合作的機構都和當地的航空公司有很好的關係,我還沒有遇到過真正的麻煩。當然不是所有的時候,都需要這麼多的裝備做旅行攝影。

我經常會享受非常愜意的私人旅行,比如在《攝影.兵書十二卷》初版和第二版中使用過早年拍的柬埔寨照片就是這樣。在動身之前,我已經知道需要借助柬埔寨當地可怕的交通工具(比如洞里薩河上的快艇、越野摩托車,甚至軍用直升飛機),所以我只帶了一套35mm 的旁軸相機Contax G2 和一台輕小的35mm 全景相機哈蘇XPAN。結果幾乎所有的朋友都說那些照片,是我那段時間最感人的作品,同時也被很多雜誌刊登,還為我帶來在吳哥窟拍攝時裝照片的機會。

拍攝中一條很重要的規則就是:考慮器材的問題多了,考慮攝影本身的問題就少了!有特殊拍攝的時候我會依賴攝影助手,如果預算不允許,我會考慮請當地人為我扛器材,但是還是和經常配合的助手好。有次出國,我在當地請的助手換底片比我拍一捲底片的時間還長。

延伸閱讀

旅遊攝影部落客Louis Huang 專訪,留住生活的感動

旅行?還是拍照? 旅遊攝影器材與拍攝建議

旅遊攝影:交通動線、器材準備小撇步

旅遊攝影常見的5大錯誤(下)

本文同步刊載於《攝影 • 兵書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