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可見月出帶食,全食歷時12.2分,在本影區內共歷時3時29.6分,包含在半影區內則共歷時約4時57.0分,食分約1.006。月球通過地球本影區的北邊。當天月球在室女座,角宿一在其鄰近。
2
- 月全食是所有壯觀天象中最容易觀察的,憑藉雙眼即可觀察,或以一般攝影器材就可拍攝。本次月全食發生時間又恰逢傍晚時分,適合闔家觀賞。
- 因月球幾乎從地球本影北邊擦邊而過,使得本次月全食是本世紀全食時間最短者,地心所見全食長度僅有4.7分,在地表的臺灣地區可見的全食長度為12.2分。(地心與地表所見的全食時間差異,乃受月球距離、經度與緯度等因素影響所致。)
- 本次月全食是2014年至2015年連續4次月全食(四連月全食)中的第3次。
- 臺灣地區可見月出帶食,月亮於18:04升起時,已過了半影食始,正處在地球半影中,而後18:15初虧,至21:45復圓,全程3小時30分;如計入至半影食終(23:01)階段,則全長達近4小時57分。
- 地心所見食分1.0008,在19:54食既至20:06生光共約12分鐘的全食階段,可見全部進入地球本影的月亮呈現鮮亮的橘紅色外觀。
- 本次月球移動軌道由地影北邊通過,月球南端比北端還接近地影中心,所以月球南端會比北端暗。
- 本次月全食發生時,恰好清明連假中的的兒童節當天的傍晚,適合全家扶老攜幼一同觀賞。
- 本次月全食發生時,在月球通過遠日點後3日,月球視直徑比今年第2次恰好逢今年最大滿月的月全食(9/28)還小了約13%。但臺灣地區無法看到9/28的月全食。
- 上一次月食:2014年10月8日,月全食,臺灣地區可見月出帶食
下一次月食:2015年9月28日,月全食,臺灣地區不可見
上一次臺灣地區可全程見月全食:2011年12月10日
下一次臺灣地區可全程見月全食:2018年1月31日
貳‧本次月食發生過程與時間:
本次月全食的本影最大食分為1.0008。全球全食歷時4分43秒,本影食共歷時3時29分00秒,包含半影食共歷時5時57分32秒,月球在全食間快速通過地球本影最北方邊緣。此次僅太平洋海上,澳洲東部、日本東部、阿拉斯加西部全程可見;北美洲、南美洲西部可見月沒帶食;中國大陸沿海、東北亞、臺灣、菲律賓、印尼西部島嶼以及澳洲西部可見月出帶食;其餘地區不可見。臺灣地區可見月出帶食。
臺灣地區可見月出帶食,全食歷時12.2分,在本影區內共歷時3時29.6分,包含在半影區內則共歷時約4時57.0分,食分約1.006。月球通過地球本影區的北邊。當天月球在室女座,角宿一在其鄰近。
以下為月全食發生的詳細過程與時間位置:
過程 |
時間 |
臺北(天文館) |
說 明 |
|
---|---|---|---|---|
方位角(度) |
仰角(度) |
|||
半影食始 |
17:00 |
---- |
---- |
臺灣地區不可見 |
月出 |
18:04 |
95.6 |
---- |
|
初虧 |
18:15.5 |
96.8 |
1.7 |
月球邊緣與地球本影接觸,偏食開始。 |
食既 |
19:54.2 |
108.4 |
22.8 |
月球恰好完全進入地球本影,全食開始。 |
食甚 |
20:00.3 |
109.2 |
24.1 |
月球最接近地影中心的時刻。 |
生光 |
20:06.4 |
110.1 |
25.4 |
月球恰好開始離開地球本影,全食結束。 |
復圓 |
21:45.1 |
128.3 |
44.4 |
月球邊緣完全離開地球本影,偏食結束。 |
半影食終 |
23:00.8 |
151.9 |
55.2 |
月球邊緣完全離開地球半影,不易察覺。 |
▲2015/4/4月全食,月球移動軌跡與全球可見概況。
參‧如何觀測月食:
◎肉眼觀看
月全食是所有壯觀天象中最容易觀察的,因為它發生時間預報誤差小,不若太陽般刺眼而對眼睛有危險性,比彗星或行星等大許多而無需動用望遠鏡才能觀察,變化緩慢而不需神經緊繃地深怕錯過任何景象,所以觀賞月全食很簡單,僅需憑藉雙眼,以最舒服的姿勢、輕鬆觀看月亮即可。
由於本次月全食發生時,月球是從地影的北側邊緣通過,故以肉眼觀看時,月球南方邊緣的明暗與顏色變化會比北方邊緣大;對於面朝東方站立的觀測者而言,則是在月亮的右半邊的變化會比左半邊大。
面朝東方觀看時,月亮升起時,右下角逐漸變暗,地影逐漸向上方遮蔽月亮,之後從月面上方偏右離開。在食既至生光共約12.2分鐘的全食階段,可見全部進入地球本影的月亮呈現鮮亮的橘紅色外觀。但因時值傍晚,天空要到19:01才明顯有暗意,至19:29才會完全暗下,因此從18:04月球東昇後到19:29月亮尚未完全進入地球本影的中途,天空背景光變化快速,月球被地球本影遮蔽的部份剛開始會受暮光影響而不明顯,到19:01以後才會變得明顯易見。不過幸好全食階段時,天空已完全暗下,月球仰角也高達22-25度左右,因此只要在東方視野沒有遮蔽的地方,都可以見到紅色月亮喔!
此外,本次月全食發生時,月亮位在室女座中,鄰近除了室女座主星角宿一之外,還有與角宿一同為春季大三角之一的牧夫座大角這兩顆1等星。此外,亮達-2.3等的木星位在巨蟹座,全食過程中全程可見木星;0.3等的土星位在天蝎座,在復圓至半影食終的階段時間內東昇。而在西半邊天空中則是非常熱鬧的冬季星座。這些皆可在月食發生時一併欣賞。
◎攝錄影
月全食攝影基本配備是相機、三腳架與快門線,挑選視野遼闊、沒有路燈等光害干擾的區域,攝影效果會比較好。由於月全食過程中,月亮明暗變化劇烈,攝影參數需隨時視情況調整。無快門線者,可利用腳架或其他物品固定相機後,開啟自拍功能來拍攝,以免因手按壓快門,讓影像晃動而顯得模糊不清。所有攝影項目均請關閉閃光燈功能。
- 全食星野攝影:
將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相機鏡頭挑選稍廣者較佳,於全食階段將月亮調整於視野中,焦距調好,開大光圈,快門打開曝光10~20秒即可;由於本次全食時間長達50幾分鐘,使用數位相機者不妨多試幾種曝光參數(光圈、快門、感光度等),一定可以拍到不錯的照片。若想拍出更多的星星,可調高感光度,或以赤道儀追蹤後加長曝光時間;若無赤道儀追蹤者,曝光時間過長容易使星點和月亮拖成橢圓形而不夠美觀。
- 月流跡攝影:
從月食初虧前至復圓後約3.5小時,將快門一直打開曝光,可以記錄月全食的光度連續變化。拍攝月流跡須用廣角鏡頭,且需先事前估算月亮從開始到結束的位置,將鏡頭位置調整好,才能在同一影像內容下整個月食過程。
▲月全食流跡攝影。2007/8/28。臺北天文館/吳昆臻攝於臺北天文館第二觀測室。版權為臺北天文館所有。
- 間歇攝影:
類似月流跡攝影,相機與腳架位置固定不動,但快門每隔10~15分鐘固定開啟一次,所以相機必須具有重複曝光的功能或事後以電腦美工軟體予以合成;此外,還必須隨月亮的亮暗調整光圈大小與曝光時間,詳細資料可參考下表。
▲月全食間歇攝影,2007/8/28,臺北天文館/洪景川、趙瑞青攝於臺北天文館頂樓。版權為臺北天文館所有。
- 擴大攝影:
利用長鏡頭或天文望遠鏡,或是攝錄相機本身具有縮放功能(zoom)、可將月亮盡可能放大者來拍攝。調整好焦距,按下表曝光值進行攝影即可。
▲月全食擴大攝影。2007/8/28。臺北天文館/林琦峰、李瑾攝於臺北天文館頂樓。版權為臺北天文館所有。
- 地球影攝影:
使用長鏡頭(約200mm~500mm)的相機,將其裝設在赤道儀或攝星儀上,利用儀器追蹤抵銷地球自轉所造成的星月移動,並利用重複曝光方式將每隔20-30分鐘曝光一次,將月亮拍攝在同一張底片上。這種方式可以拍到月亮進出地球因影的景象,並藉以顯示地影的大小與位置。拍攝前需先估算好食甚時刻月球位置,以此位置為底片中心。
- 月食攝影參考表(以感光度100為主),百分比表示進入地影的多寡。
月相 | 間 歇 攝 影 | 放 大 攝 影 | ||||
---|---|---|---|---|---|---|
光圈 | 快門 | f/10- f/15 | f/22 | f/32 | f/45 | |
滿月 | f/8 | 1/250秒 | 1/125秒 | 1/30秒 | 1/15秒 | 1/8秒 |
初虧 | f/8 | 1/250秒 | 1/125秒 | 1/30秒 | 1/15秒 | 1/8秒 |
20% | f/8 | 1/125秒 | 1/60秒 | |||
40% | f/8 | 1/60秒 | 1/30秒 | 1/15秒 | 1/8秒 | 1/4秒 |
60% | f/8 | 1/30秒 | 1/15秒 | |||
80% | f/8 | 1/8秒 | 1/2秒 | 1/2秒 | 1秒 | 2秒 |
生光 | f/4 | 2秒 | 15秒 | |||
全食 | f/2.8 | 30秒以上 | 60秒以上 |
肆‧月食的成因:
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稱為「白道」;跟著地球一起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稱為「黃道」。月亮公轉過程中,和地球、太陽的相對位置一直改變,地球上的人們會見到不同形狀的月亮,稱為「月相」或「月亮的相位」。月相變化週期即為農曆(陰曆)的一個月,約29.53天,亦稱為一「朔望月」。
太陽光照射物體時,會在物體背面形成陰影。由於地球是球形,且太陽體積比地球大許多,故地球陰影是圓錐形的,其中深灰色小圓錐稱為「本影」,陽光完全無法抵達;淺灰色大圓錐稱為「半影」,仍有一部份的太陽可以照射到此處。
我們所見的月光其實是月亮表面反射的太陽光,因此當月亮恰好處在地球的本影中,無法再反射太陽光時,古時人們覺得是因為「月亮被天狗吃掉了」,便將這種現象稱為「月食」。若與月相變化圖比對,可知月亮進入地球本影時,相當於「望(滿月)」的位置,地球會介在月亮和太陽之間,因此只有在滿月時,才可能發生月食。每年可能發生的月全食最多只會有3次,最少則連1次都沒有;但如果連月偏食也計入的話,則一年的月食發生次數可多達5次。
然而,白道面和黃道面兩者並不重合,而是有個約5°9'的夾角。當月亮在望的位置時,不一定會恰好落在地球陰影中;唯有位在白道面和黃道面的交點(節點)附近時,才有機會形成月食。故月全食發生有2個必要條件:(1為月亮必須在望的位置,(2)月亮必須在白道面與黃道面的交點上,簡而言之,就是月─地─日必須幾乎成一直線。
因月球位置並不見得會恰好全部落在地球本影中,若月球全部進入地球本影中,則為月全食;若僅從地球本影邊緣通過,只有一部份月面被遮,則形成月偏食;若月球全部位在地球半影中,則為半影月食。半影月食的光度變化非常小,除非用比較靈敏的攝影器材或光度觀測儀器,否則不太容易用肉眼看出變化,所以一般都不做預報。
伍‧為何月全食的月亮是紅色的?
當月全食發生時,月亮進入地球本影,陽光本會完全被地球遮蔽而使得地球上的人們看不見月亮,然而因地球具有大氣層,陽光經地球大氣層的散射與折射後,短波長的藍光被散射掉,長波長的紅光則被大氣層折射至月球表面,因而使月亮呈現紅色。
陸‧為什麼本次月全食的時間這麼短?
月全食由食既至生光的全食階段時間長短每次都不相同,主要是受到幾個因素的影響:
-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因此有時比較靠近太陽,有時離太陽比較遠,地球陰影圓錐的大小會隨之改變,反之地球上所見的太陽大小也會隨之不同。
- 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也是橢圓形的,所以地球上所見的月亮大小也會不同。
- 月全食發生時,如果非常接近地影中心的位置,則月全食的長度也會比一般的長。
上圖中灰色部分表示地球本影,暗紅色部分表示月球,十字線表地影中心。(a、b)假設地影大小、月亮大小均相同,則月亮經過地影的路徑不同,全食總長度便不同。(c、d)假設地影大小相同,所走路徑亦相同,則月球大小不一樣,全食總長度亦不同。(e、f)假設月球大小相同、所走路徑相同,則地影大小不同,全食總長度亦不同。
本次月全食主要是因為月亮路徑幾乎是從地影邊緣經過,使得地心所見的全食階段長度僅有4分43秒,即使在地表所見的全食長度也僅有10來分鐘而已,。在本世紀85次月全食中為最短的一次。下表為本世紀全食階段長度前10名者,日期以臺北時間為主。
排名 |
日期 |
全食長度(分鐘) |
排名 |
日期 |
全食長度(分鐘) |
---|---|---|---|---|---|
1 |
2015/04/04 |
12 |
6 |
2061/04/05 |
32 |
2 |
2021/05/26 |
18 |
7 |
2090/09/09 |
34 |
3 |
2097/10/21 |
20 |
8 |
2044/09/07 |
36 |
4 |
2068/11/09 |
22 |
9 |
2050/10/30 |
36 |
5 |
2003/11/09 |
24 |
10 |
2050/05/07 |
44 |
柒‧20世紀至22世紀的月食統計與比較
每年可能發生的月全食最多只會有3次,最少則連1次都沒有;但若將月偏食與半影月食也計入,則一年的月食發生次數可多達5次,最少2次。而每一次月食的狀況也都不相同。下表為20世紀至22世紀的月食統計與比較,日期均以國際標準時UT為主:
|
20世紀(1901-2000) |
21世紀(2001-2100) |
22世紀(2101-2200) |
---|---|---|---|
一年有2次月食的年數 |
78 |
78 |
72 |
一年有3次月食的年數 |
15 |
16 |
19 |
一年有4次月食的年數 |
7 |
6 |
8 |
一年有5次月食的年數 |
0 |
0 |
1(2132年) |
月食總次數 |
229 |
228 |
238 |
全食總次數 |
81(35.4%) |
85(37.3%) |
69(29.0%) |
偏食總次數 |
65(28.4%) |
57(25.0%) |
88(37.0%) |
半影食總次數 |
83(36.2%) |
86(37.7%) |
81(34.0%) |
時間最長的月全食 |
2000.07.16(1h46m24s) |
2018.07.27(1h42m57s) |
2123.06.09(1h46m06s) |
時間最短的月全食 |
1917.12.28(0h11m58s) |
2015.04.04(0h4m43s) |
2155.09.11(0h02m36s) |
食分最大的月全食 |
1953.07.26(1.8628) |
2029.06.26(1.8436) |
2170.05.30(1.8330) |
食分最小的月全食 |
1917.12.28(1.0056) |
2015.04.04(1.0008) |
2155.09.11(1.0003) |
2015年4月4日月食背景資料下載(Flash, 4.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