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是數據分析最基本的方法,通過對比識別數據差異。但是對比有得失。在分析過程中,對比得當可獲得精準結論,但對比分析也存在陷阱,比如某產品近期銷售數據在下滑,想當然得會得出結論此產品受歡迎度在下降,但是查看銷售比(銷售數/DAU)卻在上升,所以只是因為DAU下降了。

所以如何去有效對比?

1、 橫向、縱向多維度對比

對比的前提是兩個事物或統一個事物的兩個狀態,其次必須要有一個對比的指標或標準(這裡可稱為對比的度量)。對比的兩事物一個是主體,另一個是客體。也就是明確對比的三要素:主體、客體和度量。比如小明比小王高5cm,就是一個最簡單的對比,這裡小明是主體,小王是客體,度量身高,且人們對於身高這個度量存有共識。但如果去大排檔吃一碗炒飯50元,可能覺得很貴。那如果是取希爾頓吃一碗炒飯128元可能就不覺得貴,這裡我們選擇了常識作為比較的基準,客體也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我們所謂的「常識」並非所有人的「共識」,如果不是共識,就要非常謹慎地得出結論,否則就容易從自我出發做出判斷,影響結論的中肯性。

2、建立標準化的對比客體和度量

就是因為標準可以是認為確定的,所以存在質疑和不確定性。

建立標準化的對比可以是時間標準、空間標準、特定標準、計劃標準。

數據分析,報表實例,專業的人都在這裡!加入FineReport臉書粉絲團

3、 比率的對比

常見的對比是大小的對比、數量的對比,比如銷售額的對比,人數的對比,使用不同的對比指標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我們把對比標準的選擇叫做視角,視角不同,結論不同。比如上述對比小明小王倆同學,身高是視角事宜,除此之外還有年齡、學習成績、顏值等等。在對比各種變化的原因時,我們也有各種模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找到合適的對比視角。

直接描述事物的變數:長度、數量、高度、寬度等

加工後可得到:增速、效率、效益等指標,這才是數據分析時常用的。

如下圖的AB公司銷售額對比,雖然A公司銷售額總體上漲且高於B公司,但是B公司的增速迅猛,高於A公司,即使後期增速下降了,最後的銷售額還是趕超。(數據都是筆者瞎編的,工具用的是FineBI)

3、 指標的邏輯與管理指標

數據分析師有一個關鍵的職能就是要設計「指標」來對比,設計指標和應用指標有著天壤之別。比如某保健品公司,他們的產品是各類補品及奶粉,他們的業務與市場中人口的出生率、老齡化速度、市場整體購買力、對保健品的消費觀念有著直接關係,還與政府對這個市場的管控力度有關。分析這麼多之後,有沒有一個指標來反映這些綜合的因素,它的正反代表著好壞。

考慮到以上因素需要構建一個綜合性的指標,這需要各種數據的加權計算。在不考慮市場規模的情況才,可以先構建一個指標指數模型:

Y=aX1 + bX2 + cX3 + dX4+……

Y 可定為市場吸引力指標值
X1 可定為老齡化程度
X2 可定為市場整體購買力
X3 可定為市場對保健品的品牌的看法
X4 可定為政府對這個市場的管控力度
abcd是係數,分別代表影響力程度

當然以上只是簡單的羅列,實際情況比如X2還能分解出多個影響指標,甚至整體可以換成乘法模型,指數模型。。。

4、 對標的層次和維度

設定了各項管理指標後,剩下的就是比較工作了。從變化到追蹤事物變化的詭計,找到問題的根源,從而找到書屋發展規律,這個過程叫對標。對標可以和自己比,也要和別人和競品比。

對標的維度有規模指標、速度指標、效率指標、效益指標。

規模指標比如營業額、銷售額,電商平台的UV、日活,醫院的一天接診數量,年營業收入額;

速度指標往往代表著活力,也是看未來趨勢和潛能的重要指標類,包括各種運營管理指標的速度指標。

效率指標即投入和產出比,如果投入的是時間,月度產值、季度產值;如果投入的是凈資產、則凈資產周轉率;如果投入的是人,人均產值,人均銷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