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蔡司(Carl Zeiss,以下簡稱為蔡司)是德國一家以生產鏡頭和光學製品聞名於世的跨國企業,以創辦人卡爾.蔡司(Carl Zeiss)為名。1846年,他以機械師的身份在德國耶拿(Jena)城開了一間精密機械及光學工廠,這就是蔡司的開始。

早期的蔡司以生產顯微鏡聞名,1897年,蔡司成立了天文部門,從此開始生產專門觀測太空用的望遠鏡(直到後來生產航太儀器為止)。蔡司在鏡頭製造史上的光輝歷程始於1890年發明的消像散正光攝影鏡頭(Anastigmat)。同年,Protar鏡頭問世。1896年發表Planar鏡頭,奠定了蔡司在色差糾正技術上的權威地位。1902年,蔡司又設計出1:6.3的Tessar鏡頭,這款鏡頭明快銳利,成像品質相當優異。


▲卡爾.蔡司於1879年完成的顯微鏡(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全球不會有第二家公司有卡爾.蔡司這種等級的綜合設計能力,這種能力是該公司一百五十多年來光學研發實力和經驗的延續。多年來,蔡司的光學設計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極為神聖的工作。

早在1930年代,蔡司對屈光度計算的精確度要求到小數點後12位,因此對設計人員的素質要求也更高,通常一個設計團隊是由設計主任和多名助手組成,其中不少是物理學或數學博士,而這樣的設計團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約有十幾個。由此可見,經典蔡司鏡頭高品質的背後有著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嚴格的管理制度。

 

連Leica都望其項背

這些條件確立了二戰以前蔡司在光學領域獨領風騷的地位。在35mm相機領域,蔡司生產了從28mm廣角到500mm長焦的優質鏡頭,甚至連徠卡(Leica)都無法望其項背。當時蔡司在攝影鏡頭加工生產的領域已經佔有全球性主導地位,從大型座架式技術相機、中片幅相機到微型相機的各種鏡頭,蔡司的市場佔有率也名列世界第一。

二戰是德國光學的浩劫,戰前德國有四十多家著名的光學企業,戰爭結束後還有能力繼續生產的只剩下寥寥幾家。蔡司、徠卡、福倫達(Vöigtlander)等幾家大廠在足夠的規模、人才和聲譽支撐下,渡過了最困難的戰爭時光。


▲卡爾.蔡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45年,德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蔡司也被硬生生地一分為二,也影響了蔡司公司的發展。在美國的「支持」下,蔡司主要的技術人員及可搬動的設備都被移轉到西德的奧伯科亨(Oberkochen),重新成立了卡爾.蔡司公司,並維持了原公司在光學上的領先地位;憑藉為哈蘇(Hasselblad)、祿來(Rollei)相機提供鏡頭以及自家的蔡司.依康(Zeiss Ikon)、康太時(Contax)等品牌的經營,西德蔡司經營得非常成功。沒有被美蘇兩軍擄走的蔡司技術人員,則在後來劃歸為東德的耶拿原址重起爐灶(即ZeissJena),也有不少光學成就。

 

人類的第一張太空照片

幾十年來,從二戰時著名的奧馬哈海灘登陸到人類第一張太空照片,以及美國阿波羅太空船降落月球,都是用蔡司鏡頭記錄下這些歷史時刻。蔡司鏡頭見證了20世紀無數偉大的時刻,隨著人類太空事業的發展,蔡司成就了自己的神話地位。

而蔡司的成功不僅來自其高超的光學設計能力,另一個重要的貢獻是蔡司很早就開始實施的品質管理體系。經典蔡司鏡頭的製造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建立在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制度之上,這種管理方法特別重視品質控制和目標管理,以確保蔡司的產品雖然不在自己的工廠生產,合作夥伴 — 無論是生產康太時的京瓷(Kyocera)公司、生產ZM鏡頭的確善能(Cosina)公司或生產輕便數位相機的索尼(Sony)公司,都可以按照這套體系生產出具有世界頂尖水準的光學鏡頭。

直到現在,蔡司雖然已經創立超過一世紀,在企業內部的有效管理以及嚴格品管的基礎上,蔡司仍然是高品質的象徵。

▲尼,峇里島。Alpa 12WA, Zeiss Biogon T* 38mm f/4.5(攝影/趙嘉)

 

(是哪部電影用上一百多隻蔡司鏡頭拍攝啊?!)

連魔戒都用蔡司鏡拍攝

頂級攝影器材(數位篇)中有很多品牌不約而同地選擇和蔡司合作,也反映出蔡司在這個領域不可撼動的地位。如果針對鏡頭而言,其實圖片攝影器材還不是蔡司真正的頂級器材,蔡司的電影鏡頭才是真正的頂級鏡頭。雖然35mm電影的片幅比35mm相機小,蔡司的電影鏡頭還是有些不可思議的規格,而且每一支都有超凡脫俗的影像品質;當然價格也是昂貴得驚人,從幾萬至十幾萬美金起跳是常有的事,這還不包括一些特殊規格的鏡頭。

例如獲得11項奧斯卡大獎的電影《魔戒》(Lord of the Rings)就使用了超過一百支不同的蔡司鏡頭,包括一般鏡頭以及特殊的超高速鏡頭。有些「走極端」的電影鏡頭實際上是為有特殊需要的電影公司訂做的,蔡司生產這些鏡頭可能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


▲紅透半片天的魔戒電影,使用超過100支不同焦段的蔡司鏡頭拍攝而成。(圖片來源:17FUN GAMES

作為一家歷史超過150年的老牌企業,蔡司不僅對光學科技和攝影文化有重要的貢獻,在其它領域也同樣極負盛名。例如在醫學製造業,蔡司的顯微鏡、放大鏡、醫療用內視鏡、醫療用相機鏡頭、眼鏡等多種產品都赫赫有名,而在半導體工業、光電技術、雷射技術上亦為業界翹楚。

當然,蔡司在相機製造上也不是完全沒有失誤,它自己生產的機身就不是非常成功;康太時在1970年代和21世紀初的兩次停產,就反映出蔡司在相機製造領域面臨的巨大挑戰。但無論如何,誰都無法撼動它在光學領域的顛峰地位。

 

卡爾.蔡司照相機攝影鏡頭發展里程碑

1890 —— 開始生產相機用鏡頭。
1896 —— 保羅.魯道夫(Dr. Paul Rudolph)博士發展出Planar鏡頭的始祖。
1902 —— Tessar鏡頭面世,後來這種鏡頭被稱為「鷹眼」。
1928 —— 推出特別高速的Biotar f/1及f/0.85鏡頭,專為X光攝影而設計。
1932 —— 推出高速Sonnar f/2鏡頭,供康太時相機使用。
1935 —— T*鏡頭鍍膜技術出現。
1951 —— Flektogon廣角鏡出現,供單鏡頭反光相機使用。
1954 —— Biogon f/4.5鏡頭出現,視角達90度。
1962 —— 蔡司鏡頭用於「水星8號」(Mercury 8)太空任務,成為第一支在太空使用的鏡頭。
1963 —— 出現Hologon f/8 的設計,視角達106度(35mm片幅)。
1966 —— 世界最大光圈的光學鏡頭50mm Planar f/0.72問世。
1972 —— 首支有色差矯正的Superachromat Sonnar 250mm f/5.6鏡頭面世。
1980 —— 首支能夠達到1:1的Makro-Planar f/2.8微距鏡頭面世,而這鏡頭可適用於康太時的單眼相機上。
1993 —— 卡爾.蔡司開始生產高品質的變焦鏡頭。
1996 —— Planar鏡頭百年紀念,推出限量生產的Planar 55mm f/1.2鏡頭。

 

延伸閱讀

重現濃郁蔡司味, CONTAX G2 試用報告

Canon、Nikon也能玩 Carl Zeiss Distagon T* F1.4 35mm

點閱老兵 CONTAX AX 手動鏡頭 自動對焦 沒問題!

Nikkor 28mm f/1.4 AF-D 試用心得

作者/攝影:趙嘉
本文同步刊載於頂級攝影器材(數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