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我是這個世界上最熱愛旁軸相機的攝影愛好者和攝影師之一。不過,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頂級的旁軸相機似乎已經銷聲匿跡了。Epson R-D1算是一個有趣的嘗試,我本來期望它能持續升級到令我能滿意的程度。但是,認識產品設計師之後,我發現它的出現只是個人愛好的結果,命中註定只是曇花一現。終於,徠卡在2009年下半年發佈了全片幅的旁軸數位相機 M9。

首先要說的是,Leica M9是世界上體積和重量最小的全片幅數位相機。體積和重量依然是M系列的風格,和單眼數位相機相比實在是太有優勢了,帶著一台M9和三四支鏡頭只需要一個很小的攝影腰包,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評價M9,首先就要強調全片幅的重要性。我覺得對於多數高階的職業攝影師來說,全片幅是必須的,之前M8的片幅我就不太能接受。徠卡M系列很重要的優勢之一就是使用廣角鏡頭,如果還要乘上一個係數,實在很不方便。

其實,在小片幅上獲得更高的畫素並不是不可能,但是會帶來很多別的問題,比如衍射造成的小光圈使用問題;當然也包括現有的鏡頭不能充分利用的問題。許多廠商都已經生產全片幅的專業相機,說明了攝影師對全片幅的需求還是很高的。

基本規格

  • 相機型式:相容徠卡M卡口系列鏡頭的專業輕便型數位連動測距式相機
  • 鏡頭介面:徠卡M型快速插刀接環,6-bit數位編碼辨識
  • 鏡頭系統:從16mm到135mm的徠卡M系列鏡頭.影 像感測器:23.9×35.8mm,全片幅低噪CCD感測器,1850萬畫素
  • 觀景器原理:擁有自動視差補償的大型亮線框觀景器。觀景器的光學設計經過特別處理以提高對焦時的靈敏度,在任何光線條件下均可看清楚觀景器內的構圖框線
  • 感光度範圍:ISO 80/19°∼ISO 2500/35°,1/3級ISO調整;使用光圈先決和手動曝光設定,可選擇自動控制和手動設定,使用快照風格時為自動控制
  • 色彩空間:Adobe(R)RGB、sRGB
  • 白平衡:自動、手動、7種預先設定、色溫值輸入
  • 存儲:SD/SDHC卡,最高容量32GB
  • 測光範圍:(在ISO160/23°之下)EV0∼20以及曝光組合f/1.0+1.2秒∼f/32+1/1000秒;觀景窗內左邊的三角LED燈閃動表示低於測光範圍
  • 閃光同步:可選擇切到第一及第二快門簾幕
  • 最高同步速度:1/180秒,可以用更長的快門時間
  • 閃 光燈模式測光:使用SCA-3501/3502接頭或SCA-3000標準閃光燈,例如Leica SF 24D/SF 58,以中央重點式TTL預閃測光方式控制
  • 觀景窗距離:取景框線的大小在設定距離1m時,相當於影像感應器23.9×35.8mm大小;設在無限遠時,會隨著焦距不同比取景框線所示範圍多拍大約7.3%(28mm)∼18%(135mm);反之,設定距離小於1m時取景框線所示範圍也會變小。
  • 有效測量基數:結合裂像和疊影對焦,顯示為取景器中央明亮區。47.1mm(基線長度69.25mm乘以觀景窗放大倍率0.68×)
  • 放大倍率:0.68×(所有鏡頭下)
  • 解析度:DNG:5212×3472畫素(1800萬畫素),JPEG:5212×3472(1800萬畫素),3840×2592(1000萬畫素),2592×1728(450萬畫素),1728×1152(200萬畫素),1280×846畫素(100萬畫素)
  • 文件大小:DNG:18MB(壓縮)/36MB(未壓縮)
  • 快門:焦平面金屬葉片縱走式快門結構
  • 快門速度:光圈先決模式下32∼1/4000秒,手動模式下8∼1/4000秒,半格為單位;B快門
  • 連拍速度:2幅/秒,最多可連拍8張
  • 體積:139×37×80mm(W×H×D)
  • 重量:585g(含電池)

 

Leica M9,35mm全幅之王

就色彩表現來說,M9可以打敗一切35mm全片幅數位單眼相機。尤其在表現藍綠色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台35mm全片幅數位單眼相機可以相比。這主要歸功於它的感光元件使用的是CCD,而不是一般35mm單眼相機使用的CMOS感測器。不過,正是因為使用CCD,所以M9的影像有時候顯得和其他相機都不同。它記錄細節的能力極強,曝光過度之後的感覺怪怪的;然而曝光不足的時候則非常有底片的味道,非常迷人,這是之前任何一台35mm數位相機都沒有達到的境界。

從本篇文章中所附照片中,可以看出是在非常昏暗的環境下,對比非常大的情況下拍攝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換成佳能或者尼康的單眼數位相機,暗部一定是一片漆黑,而M9卻記錄了相當多的細節。當然,CCD本來記錄細節的能力就非常強,畫質一直是CCD感光元件的優勢,所以,中片幅數位後背是極少用CMOS作感光元件的。CMOS的優勢主要還是在便宜、省電、發熱量低和高ISO畫質比較好;而CCD的問題主要還是發熱量高,所以高ISO時的畫質不如CMOS。


▲尼泊爾。Leica M9, Summarit-M 35mm f/2.5. f/6.7, 1/350s, ISO 80(攝影 / 趙嘉)

 

當然,如果你格外追求畫質,Leica M9使用的CCD在低ISO下的拍攝效果還是遠比其他頂級35mm數位單眼相機的CMOS來得好,而且差異非常大。我自己有佳能的1Ds Mark III、5D MarkII和索尼的α900,雖然2400萬、2100萬和1800萬畫素的解析度確實有差別,這些相機的畫素也都比M9高,但是徠卡的鏡頭還是勝過日本鏡頭一籌(或者幾籌),所以解析度的問題在雜誌拍攝這樣的實際應用上差別並不大。

說到這裡,也要感慨一下,徠卡M系列的鏡頭真的很棒,也是在M9這樣的全片幅數位相機上才能得到足夠好的發揮。

 

(M9沒有缺點嗎?!下一頁告訴你)

M9也不是沒有缺點

首先,M9很「慢」。

「慢」的問題有兩個層次:其一是我相信許多人並不太習慣它的手動對焦方式,當然,對於有經驗的攝影師,依靠景深和對主體的估計能力,很多時候對焦速度是比自動對焦快。但是,實際一點來說,M系列在使用非廣角的超大光圈鏡頭時,特別是在光線微弱的情況下手動對焦依然有很高的難度,例如我很喜歡用Noctilux 50mm f/1.0在光線微弱的環境拍照,但如果使用最大光圈,甚至是f/1.4,對焦的成功率都很低,低到我都不好意思在這裡說成功率是多少,唉!

不過,話又說回來,多數徠卡鏡頭即使對焦不準,其焦外成像還是很迷人,這不是蓋的,德國鏡頭在這方面還是有些獨到之處。所以,我有時候索性就有意把主題拍得虛一點,看上去還有一點「藝術感」,這大概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吧。

另外一個層次的「慢」就完全是硬體的問題了,例如M9的儲存、預覽等功能都很慢,預覽的時候要等兩三秒才能精確顯示。我一開始用的M9連格式化也很慢,後來用的兩台就沒有這個問題,不知道是單純的個別差異還是硬體升級造成的。


▲Summilux-M 24mm f/1.4Asph(圖片來源:Leica官方網站

其實我最難以接受的是一秒鐘只能拍兩張;還有連拍太快的時候,按了幾張之後就很容易發生拍不下去的問題。M9長時間曝光之後,即使是RAW格式還是需要很多時間來降噪。當然,M系列本身就不太適合長時間曝光,M系列數位相機延續了這個傳統,長時間曝光超過4秒就不太行了。

最後,它偶爾會死機,我拍攝1000張裡大概會遇上一兩次,需要重開機才能解決;還好我用過M8,我知道這已經是有進步了。

另外,取景線框的視差還是比較大,加上又不能靠取景器即時取景,需要拍產品之類精確構圖的照片時一定要改用單眼相機。當然,最重要的差異在於M9的高ISO遠遠沒有主流的頂級35mm數位單眼相機好,不用上電腦螢幕,在機身的LCD上看就一目了然,這依然是讓我很難接受的。前面說過,這是CCD的特性,高ISO就是拚不過CMOS,所有的中片幅數位後背也是這樣;有時候就是要面臨兩難的選擇。這有點像量子力學裡的測不準原理,位置和動量,你到底要哪一個,要更好的低ISO畫質,還是要較少的發熱量換來減少高ISO的噪點?


▲肯亞。Leica M9, Summilux-M 21mm f/1.4 ASPH. f/4, 1/2s, ISO 400(攝影 / 趙嘉)

 

(M9在高ISO下的表現究竟如何?下一頁告訴你!)

噪訊表現

由於彩色噪點的特性不太一樣,我只能大概把M9和其他頂級的35mm數位單眼比較一下。

Sony α900的高ISO也不怎麼樣,就不說了。如果以尼康的D3X、佳能的1Ds MarkIII、5D Mark II的高ISO畫質為標準,我覺得M9在ISO200還是可用的,ISO 400就必須在電腦上做專門的降噪處理,到了ISO 800時我就不會使用了,ISO 1600的噪點已經是不能接受的程度。而在Canon 5D Mark II和NikonD3X上,即使在ISO 640甚至ISO 800的時候,我都覺得不用在電腦上做太複雜的降噪。

第一代M8的快門聲音真的很難聽,完全沒有了M系列的傳統,後來的M8.2把快門速度減到了1/4000秒,聲音小點了。M9新增了寧靜模式,實際上就是先釋放快門,鬆手的時候再給快門上弦,因此可以顯得更輕柔一些。

M8的自動白平衡真的是一塌糊塗, M9的白平衡比M8稍微好一點,不過進步也很有限。與M8相同,M9的CCD的高ISO效果也令我不太滿意。M8是一台比較耗電的機器,M9好一些了,但還是建議帶一個備用電池在身上,不過備用電池不便宜。另外,M9儲存RAW格式檔案的時間也比較長,建議你做好心理準備,連拍幾張之後就可以喘口氣,勞逸結合嘛。


▲尼泊爾。Leica M9. f/8, 1/30s, ISO 80(攝影 / 趙嘉)

雖然Leica M9不是一台盡善盡美的相機,不過瑕不掩瑜,我還是覺得M9遠比其他任何35mm全片幅單眼相機更令我動心:畫質高,體積小,把徠卡的可樂標用黑膠帶貼起來之後也很低調,特別適合我拍攝人文類的題材;高ISO不好的問題有點麻煩,不過幸好我有很多徠卡的大光圈鏡頭。

自從M8上市以來,徠卡推出了一系列數位化的鏡頭,新的數位鏡頭增加了鏡頭接點,可以把鏡頭數據傳到機身內並記錄下來。未來這項功能是否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例如用於鏡頭的數位校正系統等就不得而知了。

在實際使用中,我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舊款徠卡鏡頭在M9上的適用性並不如有些人期望的那麼樂觀。很多老鏡頭,甚至不算太老的徠卡鏡頭在M9上使用都會有問題,主要是逆光時候的眩光和灰霧會增加,沒鍍膜或者單層鍍膜時代的鏡頭姑且不論,後來我發現連我曾經很喜歡的28-35-50三焦段鏡頭都有很嚴重的灰霧增加問題,所以這點還是需要提醒大家謹慎點。

 

重拾底片機的感動

前面說過,M8並不令我動心,我用徠卡M系列相機工作了很多年,如果按照過去的標準衡量,我個人覺得1600萬畫素左右的全片幅M系列是我使用35mm數位相機工作的下限,所以M8還不能滿足我的拍攝要求;因此,評論M8的畫質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M9上市之後,我開始用它做大的專題。我先是帶著M9和哈蘇的H3D II-50(一台5000萬畫素的中片幅數位相機)去了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徒步旅行了兩周,兩個配合起來真是令人滿意啊。

那段時間裡,M9一直放在一個天霸(Tenba)的小腰包裡跟著我,不曾離開片刻。我發現自己真是對徠卡M還是很有感情。M9輕便的感覺非常好,彷彿又回到十年前我使用Leica M6和ContaxG2的時代,那時候我除了洗澡之外真的是機不離身。在M9出現之前,符合我要求的相機中,體積最小的就是Canon EOS-5D Mark II和Sonyα900,但都還是太大了。所以我有了M9之後,它幾乎每天都陪著我,去了拉薩、東南亞、北美洲、東非、四川玉樹、甘肅舟曲等地方。

▲拉薩。Leica M9, Summilux-M 21mm f/1.4 ASPH. f/11, 1/125s, ISO 80(攝影 / 趙嘉)

如果一定要拿它來和單眼相機相比,和M9同時代的單眼相機代表是佳能的EOS-5D Mark II,一台2110萬畫素的相機。M9的圖片分辨能力和Canon 5D Mark II差別不大,但是以影像的細膩程度而言,即便5D Mark II使用高素質的蔡司ZE系列鏡頭時,M9仍然遠遠勝出。當然,前面說過,高ISO始終是M9的弱點。但是自M8出現以來,很多攝影師都強調M8成像的「顆粒感」,很有底片的感覺,這個獨特的魅力也延續到了M9。

不過,Canon 5D Mark II的價格在八萬五千元左右,而Leica M9的價格則將近三十萬。

M9上市之後採取了罕見的「饑餓銷售法」,我不知道其它地方饑餓到什麼程度,反正在北京和香港都很難買到,而且即使出現在市場上,也是遠超過廠商公佈價格的天價,介乎三十至四十萬元之間。這和性能接近的Canon 5D Mark II或者Sonyα900比起來,除了徠卡死忠粉絲之外,其他的攝影愛好者實在很難接受。

當然,如果再貴的話,我覺得它就可以成功地脫離照相機的領域進入藝術品的範疇了。那樣的話,可能就不是我能對它做出評價的了。


▲Summilux-M 50mm f/1.4 Asph(圖片來源:Leica官方網站

 

(有錢的朋友,究竟要不要敗下去呢?!)

總結

總體來說,Leica M9非常適合對影像品質和便利性有超高要求的報導攝影、紀實攝影和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藝術攝影領域。不過,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目前已經很少有職業攝影師使用徠卡相機了。要把花在M9上的投資賺回來並不容易,以它最適合的報導攝影來說,攝影師們要賣多少照片給雜誌才能回本?

相較之下,花兩百萬買一套哈蘇的H系列數位後背看起來很貴,但是靠拍攝商業廣告或者客製化的作品,很容易賺回投資。而花五十萬元買套M9(或許還不夠,因為現在徠卡鏡頭也很貴了),要賺回來就很難,畢竟M9比較適合拍攝報導題材,而這個領域的攝影師收入相對微薄許多。也就是說,攝影師們要權衡是不是值得買M9,或許花更少的錢買台Canon 5D Mark II比較符合現實而且划算得多。


▲Summilux-M 28mm f/2 Asph(圖片來源:Leica官方網站

當然,現在M9根本不愁賣不出去,有那麼多的徠卡器材發燒友,特別是其中不少人本來就有很多支M系列鏡頭。但是,我總覺得如果一個高階攝影器材品牌沒有攝影師在使用,只是靠死忠粉絲在購買,恐怕很難維持下去;早年的阿爾帕(Alpa)、康太時莫不如是,最近的祿來(Rollei)情況也很類似。如果很少有攝影師在用,僅僅依靠粉絲們的照片,徠卡未來還能繼續它的「神話」嗎?

延伸閱讀

你熟悉 卡爾蔡司 Carl Zeiss 的歷史嗎?

Nikkor 28mm f/1.4 AF-D 試用心得

頂級攝影器材(數位篇)

那時西藏 :我的 喇嘛 朋友

教你看懂 MTF 模量傳遞函數 曲線


作者/攝影:趙嘉
本文同步刊載於頂級攝影器材(數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