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品和零售行業,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崛起、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消費者需求的日益多元,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許多企業開始積極探索數位化到數智化的轉型,希望藉此提升業務的靈活性與競爭力,並且有望成為行業的領導者。

根據帆軟的觀察,雖然部分企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大多數企業仍處於探索階段。帆軟認為,企業要完成從數位化到智慧化的轉型,需要經歷六個階段:數位化基礎建設、資料與業務深度融合、標籤化實現分類、指標化助力業務管理、指數化實現經營監控、智慧化釋放數位潛力

作為數據化管理的顧問,並且作為消費品與零售行業變革的觀察者,我們將詳細闡述這一轉型過程中的四個關鍵階段:資訊數位化、資料標籤化、指標指數化、應用智慧化

數位化與數智化的發展主要目的是借助資料支撐組織變革、提升業績和保持市場領先地位。這一過程遠非僅僅依靠硬體堆砌與軟體疊加,而是將業務模式深度融入數位化系統的過程,這需要企業從管理層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和規劃。

01 資訊數位化

資訊數位化是數智化轉型的基礎,它指的是將企業內部各類資訊,如銷售、庫存、客戶等資料,從傳統的紙質文件或簡單的電子文檔轉化為數位格式。數位化的好處在於便於資料的儲存、檢索、處理及分析。

然而,儘管現如今大多數企業已經開始數位化,但大多數的數位化進程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仍存在不足。數位化應涵蓋所有能被記錄的資訊,無論是結構化、半結構化還是非結構化資料,都應進行數字化並進行分類儲存。然而,在許多企業中,依然存在數據缺失的情況,例如,員工的歷任工作經歷未被記錄、顧客購買商品的屬性沒有被標註,客服與顧客的溝通過程未能進行結構化處理等。

因此,數位化不僅是資訊部門的責任,而是全公司各部門的共同使命。企業需要管理層高度重視數位化規劃,確定未來3至5年的數位化目標和實施步驟,然後由資訊部門進行具體落地。

02 資料標籤化

在資訊數位化之後,企業需要對原始資料進行加工處理,這一過程就是資料標籤化。資料標籤化既屬於資料基建範疇,也是資料應用和智慧化的基礎。

當今,資料標籤化已經成為提升業務管理效率和進行數據分析的關鍵。通過標籤化,企業能更方便地管理人、貨、場,並能增加數據分析的維度,實現更精準的營運活動,如自動配貨、精準推薦等。標籤化還能促進AI應用的落地,使企業更加智能化。

企業需要從戰略層面重視資料標籤化工作。建議首先成立一個由資料專員主導的小型專案團隊,並根據企業未來3–5年的發展規模,不斷豐富標籤庫,最終將標籤應用落地。

資料標籤可分為靜態標籤、動態標籤和預測標籤。例如,在商品管理中,靜態標籤是商品的固有屬性,這些屬性在商品生產完成時就已經確定,如材質、產地、規格等。而預測標籤則基於歷史資料和未來情境,通過邏輯推演預測未來情況,如預測消費者的下一次消費時間,或者預測某個商品是否會熱銷等。

03 指標指數化

從資料化到指標化,再到指數化,這是數據應用的關鍵過程。單純的資料並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只有通過指標體系將資料轉化為有意義的信息,企業才能真正發揮數據的潛力。指標是對某一維度資料的衡量,而指數則是將多個相關指標聚合起來,形成一個綜合指標,這樣可以幫助企業從宏觀角度監控運營狀況。

例如,商品價格是一個指標,而CPI則是指數化的結果,它反映了整體消費市場的變化。

企業也可以將銷售增長、利潤增長、存貨週轉等指標進行指數化,形成一個綜合的經營健康指數,幫助管理層簡單而直觀地了解企業運營狀況。

04 應用智慧化

資料應用智慧化是企業數位化最終的目標之一。企業需要借助智能化技術,使資料能夠自動診斷和預警,從而提升管理效率,並幫助企業應對複雜的經營挑戰。當資料能夠“說話”,系統自動發現問題並提醒管理者,這將大大提高管理的靈活性和準確性。

例如,一些零售企業已經開始探索智慧化應用,如自動訂貨系統、庫存預警系統等。這些系統能根據實時資料做出預警,並自動調整業務策略,減少人為干預。

然而,智慧化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它還需要業務部門深度參與。在這一過程中,業務部門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確定預警標準、指標定義等,並協同推動智慧化應用的落地。

總結來說,數位化的最終目的是提升業務效率,並實現數據驅動的智慧管理。在數位化的過程中,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標籤化、指標化、指數化等步驟至關重要,只有通過這些方式,企業才能發揮數據的最大價值,並實現智慧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