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螢幕需要迷思破壞?
作功課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上網爬爬文,看大大推推就可以了。然而,真正的看大大發文,認真點的人其實會發現:有一些盲點不能說也不容易發現。沒錯。廠商要賺錢,大大會拿補貼,你如果沒有一點點基礎的知識而盲目地相信,就跟隨便去廟裡收驚拿符水喝生病就會好一樣,危險而且不切實際。既然要清楚地知道你要買的東西是什麼,那麼在看清楚大大與網路資訊的真面目前,你一定得知道:螢幕,到底賣的是什麼料。好的,寶傑(寶傑在哪,華生?)。廢話不多說,我們直接先從一點小知識開始吧。
解剖!液晶螢幕!
我把我想說的話都藏在圖片中了,想要解答的話,就去追尋吧(被打)。
咳(正色)。事情沒想像中那麼簡單,這是電影告訴我們的常識。如果這樣就說完了整篇,那我要上哪頭要稿費(啥,寫這個沒有稿費)?沒錯:一款液晶螢幕粗略的學理雖然如此,但實際上─我們所見的液晶螢幕,應該分成下面幾個區塊來探討:
1. 液晶面板:決定整台造價的最大比例(約70%)。其他相關可供參考的指標性數據:螢幕反應時間、可視角度、亮度(比例較低,約40%)、耗電(約50%)。
2. 背光模組:主要決定整體最大亮度(理想亮度就是燈管的最大亮度)。其他關聯的指標參數:亮度(50%)、耗電(約40%)。
3. 控制面板:設計電阻式或靜電式按鈕於上方便使用者控制畫面亮暗、機器開關,並且擁有解碼輸入資訊並驅動面板的晶片,另提供OSD介面輸出並儲存設定。
4. 電源區域:提供液晶螢幕電源輸入的直交流、電壓轉換。
好的─看圖說故事就到此為止。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液晶螢幕的結構,那麼更進一步的,讓咱們趨前了解一下更深入的區域,來聽聽面板們的故事吧。
面板的故事:TN、VP、IPS
當然不像港片「警察的故事」那樣有趣(敲)。事實上,如果要講得更清楚更豐富,面板的故事得花上一學期三學分─每周都得上三小時的課程才能講完。聽到這,你覺得麻煩嗎?我想你一定覺得我很囉嗦麻煩。所以,廢話不多說,我們直接看下面的表格統整,搭配結構的圖片服用,快速的惡補一下面板們的身世與結構吧。
※BenQ的AMVA可視角可達178度,先看下表為早期TN、早期VA、早期IPS之比較表。
※這是現在的面板差異,就用途來看一般人使用VA是最適合,除非預算不足才選TN,然後專業用途才會去選高階IPS(還要準備一筆矯正色器錢)。
※面板.........有哪些?有哪些特色?能吃嗎?(擊飛)
如果你看不懂分子怎麼轉,下面的圖片可以提供做為參考(轉自miyahan.com的相關文章,表格部分有參考並翻譯,但依個人意見作過修訂與考證):
TN面板,全稱為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面板,是所有面板中最為便宜、最適合大量生產且反應速度最快的面板。市面上,在現在有超過八成以上的螢幕是TN面板的派生款,其組合多半是採用改良型的TN加薄膜的配置,透過補償膜的輔助,可以有效的彌補由於分子旋轉角度問題而產生的小可視角硬傷,通常有效的現實視角大概落在90~130度左右後開始失真,實驗室中對比度10:1極限側目前是約為160度之間勉強可保持不會色偏。
一般而言,TN面板隸屬於6 Bit面板類。6 Bit下的TN面板只能顯示紅、綠、藍各64色,最大實際色彩僅有262.144種,如要有更多的色彩,則必須透過「抖動技術」進行補償,最高可達超過1600萬種色彩的表現能力。而在灰階方面,TN僅只能夠顯示0到252灰階的三原色,總和以上,最後得到的色彩顯示數資訊是16.2 M色,少於8Bit面板類的VA面板的16.7M,加上抖動技術和對比度兩者並存的困難度隨對比拉高而加大,直接影響的是其面板顏色較為單薄、色彩還原能力差與水波色階斷層(色階僵硬)等問題。
不過TN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從上圖可知,TN面板可於不通電的情況下顯示,相對其他面板,TN達到相同亮度的發光效率更高、更省電;同時輸出灰階級數較少,液晶分子偏轉速度快,響應時間容易提高,故可以大幅減少晃動時產生的殘影,使畫面流暢。但是VA面板最近進步也十分快速,BenQ EW2730V尊爵版規格上可以達到4ms這種可以比擬TN的反應速度,這十分有趣。
由於VA面板的圖片手邊沒有留下大學上課時教授發給的PDF講義所以沒辦法擷取,大家就原諒我一次來個NPHT(沒圖有真相)吧。(被巴)
VA液晶(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是垂直排列液晶的簡稱,其隸屬8 Bit16.7M色螢幕,同時也屬於廣視角螢幕,是當今大螢幕液晶電視採用的主流技術;價格相對TN面板,在其顏色與視角優勢上,VA面板通常較TN更為昂貴一些。一般來說,通常我們在同尺寸價位略高的區段所見的,通常是VA類面板。VA的族譜又有兩大分支,一是富士通主導的MVA面板,二是由三星開發的PVA面板。富士通旗下的MVA技術(Multi-domain VerticalAlignment),多象限垂直配向技術是最早出現的廣視角液晶面板技術,同時也帶來多域(Multi-Domain)技術的領域,克服原本VA液晶分子視野狹窄的致命缺點,提供了其發展的舞台。MVA類面板可於此技術下提供絕大的可視角度,通常可達到170°。
直接看AMVA吧
AUO成功地開發出新一代超高對比、超廣視角AMVA (AUOAdvanced MVA) 技術, 更運用新的畫素設計、光學膜設計及最佳化的彩色光阻設計,將傳統的對比大幅提昇﹔此超高對比、超廣視角 (上下左右178度) 的AMVA技術可使顯示畫面色彩更鮮豔且更具立體感,整體而言,VA類面板的特色相當明顯,其正視時對比度最高,而外擴時亮度會逐漸降低。雖然VA類面板擁有絕讚的視角與更多的顏色,黑白對比度相當高,以此為殺手鐧,VA類面板比起TN來說,非常適用於文本等高反差閱讀之上,以及3D效果的立體呈現(我們所知道,目前3D繪製中,對於表面紋理,大部分就用加深的方式處理)。
左邊為AMVA 右邊為一般VA(在傳統MVA的技術中, 暗態漏光最大的來源來自於protrusion; AUO新一代的AMVA使用最新的PSA (Polymer-StabilizedAlignment) 技術 ,將傳統MVA技術中CF的protrusion移除,可大幅度的改善暗態漏光。所以暗部可以極暗,同樣亮度下達到優秀的對比。)
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轉換)技術是日立公司于2001推出的液晶面板技術,俗稱「Super TFT」。一樣和VA相同的屬於16.7M色與8 Bit面板。跟TN和VA上下平行配置兩塊導電板的方式不同,IPS液晶的電極和液晶處於一個平面(即電場平行於液晶平面,上圖可以看到)。開路狀態光線無法通過,迴路接通液晶分子扭轉光線發生雙折射透過液晶平面。由於電極和液晶處於同一平面所以沒有方向性,能得到上下左右178度的視角。雖然擁有比VA類原生更為強大的視角,但因為電極全部通通都在同一平面上,不管在何種狀態下液晶分子始終都與螢幕平行,會使開口率降低,減少透光率,所以IPS應用在LCD TV上會需要更多的背光燈,故此,IPS是全部液晶螢幕中,最為耗電的螢幕款。
此外,相較於VA,IPS液晶的對比度略差,所以顏色不如VA液晶艷麗;同時色溫表現上,偏低時會呈現偏黃傾向,需要專用補正電路加以修正。不過IPS面板的優勢是可視角度絕高、響應速度比舊型VA快,色彩還原準確,價格相對多次加工的VA便宜。不過缺點是漏光問題比較嚴重,黑色純度不夠,要比PVA稍差,因此需要依靠光學膜的補償來實現更好的黑色。IPS 需要透過強大並且成本昂貴的補正電路來彌補缺點,此時才能發揮色彩還原準確的長處。造成IPS面板便宜,但高級商品卻十分昂貴的詭異現象,至於便宜的IPS基本上除了只使用6bit控制器外,也省略了成本昂貴的補正電路,跟一堆光學膜…。IPS也有其演生改良款,被稱為S-IPS....等。
好的,因為這不是念書要考試,我們停下這個難纏的旋轉與無聊的分析,直接跳轉到迷思解構的部分吧。
面板百百種,該選哪一種?
簡單而明確的,我們先整理一下所有面板與面板衍生款的等級分別。
1. TN面板級別:BTN > TN
2. VA面板級別:CPA = ASV = A-MVA > S-PVA > PVA > P-MVA > MVA
3. IPS面板,日系面板:IPS-α(IPS-Pro)= UA-SFT > AS-IPS = SA-SFT > S-IPS >S-TFT
4. IPS面板,韓系面板:H-IPS > S-IPS
你看,很簡單吧(才怪)。依循著這個等級分類,在挑選一顆螢幕的時候,你可以輕鬆的從上表的分析與這個等極差距輕易的找出你所需要的螢幕。上面等級表有個部分要解釋,台灣人比較謙虛,加上化學系教授講義已經連續好幾年都是寫PA = ASV > A-MVA,但這幾年A-MVA改進很多,進步的幅度很大,在國外以綜合平均來看已經認可是CPA、ASV、A-MVA這三者是無分軒輊,但是目前看到編寫大學講義的教授沒有做這樣的修正,也是因為VA分級太多;所以可能會跟某些化學相關科系所學不同。考試要得分還是要按照你教授所編寫的為準,看我的瞎答被老師扣分二一我可不管啊。
※投影片講的內容,看下面的圖應該很清楚吧?可以看到很多TN所沒有看到的細節。立體感也不同,你可以看到房間內部,似乎深遠了一點。仔細看VA的表現,還可以看到窗戶灑進來的月光。
※就是指下面這張啦,VA跟IPS相比深度上有點不同,如果看的不是很清楚很正常。畢竟測光對焦是在中間的告示牌,對20000000:1對比的VA來講測光的數值太暗。
※請看下面這張圖對著VA螢幕測光,女主角頭上的直線條紋,你可看到雖然都看的到,但是並沒有等亮,這也是因為IPS沒有辦法再暗部做更多的細節變化。左:VA根根分明還有漸層 右:IPS根根分明,但沒有漸層;然後請原諒我,拍照時沒有注意到IPS上的反光,但似乎BenQ的反光狀況並沒有IPS嚴重。(是角度問題呢?還是面板差異?這我不清楚XD)
螢幕大小很重要,挑對大小是必要
螢幕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越大越好─若你只想把螢幕當電視,那麼請直上30吋,然後來發個開箱文吧XD。事實上電視螢幕和電腦螢幕的解析度是有差距的─52吋的液晶電視可能只有1920*1080的解析度;而液晶螢幕卻早在24吋起跳開始就有這般高度解析,足足對角長度拉長了兩倍,但是解析度卻沒有。
或許你不覺得這個差距有所謂,實際上,這個差距恰恰決定了可視的距離。正常螢幕使用時使用者距離面板約50~75公分;電視機則是1公尺~3公尺。兩者都是雙眼必須一次涵蓋整塊面板上顯示的資訊。在這種情況下,點距大小就完全主宰了兩者基本上使用圈的不重疊性。
點距,是指液晶螢幕上原生解析度(該款螢幕最大的解析度就是原生解析度)其對角線的長度(單位:像素)除以LCD斜對角尺寸的釐米單位而得到答案。其意指每一個液晶發光單元斜對角的長度。通常越長,在該原生解析度下的字就會相對越大,因此你的雙眼在觀看時相對的也會感到舒適。
※當天螢幕近拍的照片,可以發現螢幕就是一格格的,點距這意思其實現在有點難界定,因為每個點所排列的方式不同,通常是指一組紅藍綠組成的一個像素單位到另外一個像素單位的距離。
事實上,同尺寸的螢幕,解析度越高點距越小,其字體越細你越難看到;相反的,螢幕的點距越小,非原生解析度會因為字體剛好卡在兩點之間附近而造成畫面相對模糊。所以很多莫名其妙的超高解析小螢幕是非常傷害眼睛的;反過來說,超高解析度但是距離遠著看也一樣痛苦萬分。如果沒有必要,挑選螢幕時請避免不正當使用距離,或者是迴避特殊高解析度款吧。
總結以上,液晶螢幕要使用恰當而且舒服,適切的大小是必要而且絕對的;至於要說如何才是適切?這要看你觀看的距離、慣用的解析度是否為原生、螢幕的點距來決定了。
16:9是王道,看電影不會有黑條
這是個標準由商人炒作出來的迷思,講穿了(而且非常難聽)只不過就是為了讓面板能多裁成幾塊而硬擠出來的歪理(自主規律已消音)。同樣的事件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只是那時候是17吋5:4螢幕的蓬勃發展期─廠商選擇性的不告知消費者螢幕長寬比而直接開賣,相對的還顯得多了點良心。
你或許想反駁我的認知是錯的,但是在反駁前請先走進電影院多看幾部電影(或者是多看幾部「不同收錄」的版本的電影)。電影的畫面長寬比有很多,最寬的有超寬的21:7比例,也有很普通的16:9,更甚者,老片還是採用4:3的。
銀翼殺手膠卷採用21:7比例拍攝,電影劇院版(包含導演版本)終於原始膠卷是21:7的超寬螢幕,DVD早期遭到裁剪成為了16:9(後來復刻又變回電影版,之後版本改變了很多次),之後電視台幾年後播映的畫面更進一步受到閹割成了4:3。空軍一號採用4:3拍攝,劇院播放反而是畫面資訊較少的21:7,DVD收錄了的是16:9,然後居然意外的,電視播放版本卻是最忠於原作的4:3(早期美國電視播放版據說如此,台灣的我沒看過無法求證)。而經典不朽老片亂世佳人基本畫面是採用4:3的拍攝,藍光按照原樣收錄一刀未剪。沒錯,畫面是4:3的電影是存在的,16:9的螢幕照樣會給你個黑邊,而且還比16:10更大。
看到這邊我想你已經猜到了接下來我會說些什麼─事實上決定影片的畫面常寬比的是製片的片商,而在電腦設定中是可以允許消費者自由調整的。也就是說,哪怕黑邊有多大,等比例放大或最適螢幕拉大就可以蓋到那麼大。沒錯,儘管調整有失真(比例上的)問題,但是電影就是這樣拍的,你也拿他沒辦法。
如果你不想留黑邊,卻又不想讓影片畫面失真,那該怎麼辦?
很遺憾沒有兩全其美的答案。答案很蠢,但是確是真的:找片商去算帳。你手上的影片片源從何而來,片商才是真正決定螢幕是否會留下黑邊的兇手,而不是螢幕。請不要繼續做這種拔獅子毛會長頭髮的莫名行動了。
HDMI VS DVI VSD-Sub VS DisplayPort
這段文字比起面板更為複雜與艱澀,但是很多人會有奇異的迷思的情況下,就讓我們花點篇幅談談吧。
HDMI和DP是王道,而DVI和D-Sub已經是夕陽,所以該淘汰了。況且DVI與D-Sub兩者合稱的VGA不能播放高清,這種廢物留著有什麼用?我並不知道這樣的迷思從哪吹來的,但我知道:大部分的時間之內,DVI、HDMI與DP三者的差異非常的小。有個錯誤但是卻以現實形容相當正確的說法:HDMI去掉授權費用就是DP,兩者拔掉聲音就是DVI。在正是進入話題之前,我們先看個圖片,分一下這些接頭的外觀物理差異:
※(左上)DP/(右上)HDMI/(左下)D-Sub/(右下)DVI
與DVI和D-Sub相比,HDMI與DisplayPort設計都非常小巧。事實上,DP與HDMI會被認為是DVI的接班人的理由只有一個:小體積對各種設備上的應用來說擁有極高的便利性,有助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物理空間適應性。沒什麼了不起的。
HDMI與DP共通的特色是「共線傳輸」─其線路允許音訊與視訊訊號共用一條線纜傳輸,支援多種高品質數位音訊且可以一線串聯多個目標(螢幕)。兩者都支援每一原色達10-bit、12-bit的色深,勝過DVI的8-bit,因此可以傳輸更逼真、自然的視訊。
DP與HDMI的恩怨情仇可以寫本書來賣,而且還是腐女向的沒問題。扣除上述的相同,兩者在於而其他是不同的。前述的那個錯誤的觀念僅只是指表象的敘述,不包含技術的區別。
DP與HDMI等大不同的,一條線纜上還可實現更多的功能;在Intel授權Apple的ThounderBlot上,我們可以看到使用銅纜的DP傳輸資料串連RAID陣列的使用方式擴增硬碟容量與加快傳輸速度使硬碟不成為系統效能瓶頸。而為了獲得這樣應用的擴展,DP擁有比HDMI更高─目前提供10.8Gb/s的頻寬,日後將會發展至21.6Gb/s;HDMI 1.3所提供的頻寬為10.2Gb/s,數據帳面比起來,HDMI的能力相對略低而且使用面僅只有螢幕一途。
而DP的傳輸方式則和大家都不相同的採用了MPA(Micro-PacketArchitecture),微封包技術進行資料交換─DVI、HDMI不能直接驅動時序控制器,VGA或TMDS信號輸入LCD後,必須轉換成LVDS信號。DisplayPort則實現了與面板的集成,可直接驅動面板進行顯示,精簡了LVDS轉換電路。─看到這邊我想你已經大概猜到了,就帳面而言,HDMI與DVI真的了不起差別在是否有聲音一點而已。而HDMI也沒能得意多久,DVI也另外有特殊修改接頭的版本可輸出聲音(看看你的顯示卡有沒有附贈這種轉接頭就知道了,NVIDIA的顯示卡特別多),因此真正要說DVI與HDMI哪個好,不如就說體積比較小的HDMI在物理體積上佔了點便宜。好吧,既然吵不過,那麼我們來戰DVI能不能看高清的問題吧。事實上D-sub與2007年以前的DVI都不能,前者是因為傳輸頻寬太小,後者是因為沒有加上授權。
打開顯示卡的控制工具,你或許可以看到HDCP認證的許可是否啟動─這個認證就是你買顯示卡時所繳的一筆隱藏的額外費用,透過這筆費用你獲得了授權,而允許解碼影片的內容且確保傳輸中不會被任意擷取。螢幕端的HDCP授權則是代表能否接收與同樣確保不會受到側錄,兩者相輔相成,完成整個的授權環節而使高清影片如藍光光碟內容得以播放。至於DP則不同。和大家再一次不一樣的,DP使用了Philips量身訂做的制訂DPCP(DisplayPort Content Protection)版權保護機制。該技術基於128位元高速加密引擎,採用標準金鑰交換方法,支援標準的RSA認證,提供高達2048位的金鑰長度,保護技術比HDMI的HDCP更加可靠。由於DisplayPort的架構更富彈性,廠商也可根據需要選擇其他內容保護協定。最後,回到了有點錯誤但並不是很有錯誤的那句敘述上,DP與HDMI相比,最直接也最容易看出來的就是:DP不需要授權,而HDMI要。這是一個對廠商相對產生吸引的魅力點,此技術完全開放授權,不用另外支付授權費用。
畢竟每個採用HDMI介面的產品都必須需要徵收 4~15美分的版稅,而HDMI的物料成本也需花費20美元以上,一整組衝下來搭配HDCP授權,螢幕的成本勢必會大幅提高。其轉嫁的目標自然就是使用者,故有HDMI的螢幕遠比有DP、DVI與D-Sub得來的貴上一點,這看來理所當然。至於HDMI與DP是否比DVI好這個論調是否為真?前面的面板文看清楚點,你的面板如果只有6 Bit,不論是HDMI與DP都救不了你。DVI和HDMI兩者系出同源,最了不起的說法則是HDMI為DVI的強化版,在螢幕有限的狀況下,HDMI能做的就只有幫你節省線路的輸出,方便使你集中管理器材這一點罷了。
所以我的答案很明確:
如果你不是"AV影片"狂熱而且口袋沒有超過百萬預算的玩家,安分守己點。因為不論你嘗試使用多麼棒的數據大小的輸出規格,最終到你螢幕上的樣子絕對不會有任何的差異,只是線材的不同。
總結一句:挑個便宜稱手的產品使用,才是你最終的需求所在。等你每秒數百億上下時,我們再來談這個你可能一輩子都看不出來的問題來打個圈圈轉吧。但是端子種類如果預算內許可,當然是越多越好啊!
螢幕千千種,到底該買哪一種
你應該慶幸我快要說完了,不過再說完之前我還是要繼續多說一點。其實看完上串那麼多的胡扯瞎掰的面板分析,你或許在腦袋中有個奇異的念頭:既然IPS擁有最寬的視角,最棒的顏色,價格也稍微的便宜(單指面板,不包含控制晶片以及補差線路)VA一些更狂勝TN那垃圾的能力數值,所以我們應該要買IPS螢幕才對。
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因為一顆螢幕即使是主要架構決定論在於面板,也不能忘記其他負責協同的器材:控制面板與電源供應。這兩者其實是最容易被人忽略但卻決定了螢幕壽命長短與使用耐久度的關鍵。
好的面板搭配爛的解碼晶片一樣是顏色慘不忍睹;要發揮出100%的性能(甚至120%,B-TNIII就是靠控制面板補強到16.7M色的),勢必要有相對應襯托的環境裝備。看到這裡你會想到一句話,沒錯,我也正打算寫出來:
買電腦,一分錢一分貨。
就算你沒有辦法找到完全的拆解文,但是你也可以從產品售價上看出一點端倪。採用同樣面板價差卻很大的螢幕,廠商總不可能是做慈善事業免費奉送等價的性能的。你突破華點了,盲生,這才是真真正正貨真價實的重點。
好的面板+好的電路+粗糙的電源供應=短而不穩容易故障的螢幕
好的面板+不怎樣的電路+普通的電源=慘而畫面非常杯具的螢幕
普通的面板+不錯的電路+普通的電源=普通但是比普通好的螢幕
稍微在腦中排列組合一下,你會發現最後可以得到一個相對有趣的答案:有限的預算與有限的設計中,通通取普通可以獲得一個雖然普通但確實比普通更好一些的「普通」。雖然這論調聽起來挺開玩笑的,但「中庸之道」這件事情,的確是買東西時,克制自己被「無盡的慾火」焚身的不二法門。看完了前面的面板分析與解說,我想你是屬於哪一種使用者就已經足夠清楚了。以下是最後的統整,在衝動失控之前,這是你的好夥伴:
1. 如果你希望螢幕越少鬼影反應越快越好或者螢幕越多越大越好,那你應該買最容易製作量產且反應速度快速的TN面板。他恰當的售價可以讓你省下不少的荷包。此外,省電而且超薄輕巧漂亮外觀的款式,都是TN面板;因為透光度好,所以才能使用更少的燈泡與更少的電量。
2. 如果你每天都要打字,每天都在校稿,那VA面板的高對比比較適合你─文書白底黑字的反差夠大,夠銳利的字體邊緣不會讓你有糊在一起的困擾(當然,設定也得正確就是)。VA面板算是中庸於TN面板和IPS中間,雖然不是最完美,但是平衡的恰當讓你仍有不少選擇的空間;同時,機身體積也恰好是位於上下兩款的中央。如果中小尺寸螢幕(27"以下)用途是文字跟電影,VA面板的好處可不是IPS可比,但如果是32”以上的大螢幕IPS跟VA差異就不大。
3. 如果你追求顏色美感完善,屬於美工設計者或者是攝影師等行業,顏色呈現正確的IPS是你的好夥伴。只不過耗電量驚人,熱量也相對上升,其多追加的輔助零件如補正電路等更是提高了故障率,如果要挑到完全完美的螢幕的可能性也相對困難得多了。
BenQ EW2730W豐富的端子 (上)子母畫面功能(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百種中挑一種
可喜可賀,囉哩八唆了整整的五六千字,我想你也大概視線疲勞了。既然文章長你會受不了,那麼我們就來個十五秒講完整篇總結吧。挑一款螢幕之前,先了解你的需求,然後找到你的追求─那個抓得到你的的傢伙,自然就會像白馬王子般出現。
※BenQ EW2730W 算是一款全能的電腦螢幕,就看價格您能不能接受了!好的,我們打完收工,德瑪西亞!
再拖個五秒歸類:
只玩遊戲=>請選TN
想要看電影、玩遊戲、文書處理=>請選va面板
專業用途,要絕對正確的顏色=>請買高價位的IPS螢幕,並且記得還要再加買顏色矯正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