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從帆軟客戶的視角,探討資料人員如何推動資料應用並在企業內部實現落地。
01 資料應用推廣的“三個關鍵”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一個帆軟客戶近期分享的案例:
這位客戶來自製造業中的一家車企,其供應鏈在同行中表現出色,而其中的一個核心原因便是資料分析師搭建了一個供應鏈資料分析平台。
例如在庫存效率方面,許多公司在庫存分析時會關注庫存檔點、現狀盤點和關鍵物料的安全庫存檔點等。然而,這家公司將庫存效率視為供應鏈的核心環節和指標,進行了深入分析。從供應商來料開始,該公司便對供應商來料的準時率、貨物入庫的上架率、出庫的起套率、以及出庫的及時率等指標進行了全面把控。
此外,該公司還額外加入了兩個關鍵指標進行分析。一是手工入庫單的比例,目的是找出可以實現線上化的手工入庫表單;二是先進先出率,因為汽車行業對產品品質的要求極高,客戶並不希望零件在庫存中停留太久。因此,通過先進先出率來分析企業倉庫的管理能力,最終將先進先出率從原來的70%提升至所有倉庫超過97%。
這個例子讓我們看到,現代企業都在積極培養一種人才 — — 既懂事業又懂資料的複合型人才。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當資料和工具交給IT部門時,IT人員往往無法理解事業部門的需求;而當事業部門的人員自行處理資料分析時,由於缺乏資料專業知識,所製作的報表通常資料品質較低,對企業的事業增長幫助不大。
因此,我們發現,推動企業資料化能力提升的關鍵,是培養懂資料和懂事業的跨界人才。這樣的人才可以來自IT部門,也可以來自事業部門,尤其是財務部門最有潛力成為這樣的人才。因為財務部門既能與事業部門進行有效對接,又是資料的第一手接觸者。
那麼,作為一名資料人員,不論是財務還是分析師,若希望在企業內推動資料應用,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我認為有三個關鍵角度可以參考:
· 實時管理決策
· 可信的資料中心
· 財務團隊專注於事業洞察
02 實時的管理決策
讓我們看看台晶電子的案例。台晶電子的財務部門利用FineBI自助分析平台,實現了企業管報的實時自動化,涵蓋了從營業收入到存貨分析的全鏈路。管報的出具效率從兩週縮短到當天。
在後續回訪時,我們了解到,財務人員對這套管理系統的感觸很深。最初,他們使用FineBI時,並未能馬上找到業務突破口。後來,財務人員發現,以往他們每月初和月末要加班做資料統計,但導入BI後,這些資料統計工作可以自動化並即時更新,從此進入了無法停止的提升狀態。從最初幾個零散的報表,逐步將營收、毛利、費用、生產、存貨等20多個模組導入BI。這套BI系統為財務人員帶來的最大價值是時間成本的大幅縮減。
這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但其他企業可能會將報表轉移到BI上,卻未必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如何確保BI報表真正為企業創造價值,而非僅僅做成“面子工程”呢?
例如,在一家傳統製造企業,通常管理層對資料不太關心,但這家公司找到了切入點:他們發現製造業主管非常關心工廠的產能效率指標 — — OEE。於是,他們以OEE指標為核心,設計了一個BI看板並直接向老闆推送。結果他們驚訝地發現,老闆開始關注並督促團隊對資料進行反饋,如OEE指標是否未達標、是否下降等。
這個案例強調了,單純做報表並不足夠。要推動BI在企業內部的實施,關鍵在於將管理層關心的指標與企業核心指標結合,從這些指標入手,我們才能真正發揮BI的價值。
03 統一的資料中心
再看一個鋰電池行業的客戶,他們在搭建BI系統時,目標是建立一個統一的財務資料門戶。這樣,所有員工在需要了解經營、費用、成本等資料時,都可以統一到財務部門來索取數據,並由財務部門統一管理資料指標的定義與整合。
這一過程非常漫長,並非只是幾張報表的事情。財務部門需要將整個公司的財務資料進行詳細整合,從財經收入、應收帳款、費用、毛利,到庫存等各個方面。這不僅需要與ERP系統和其他相關系統對接,還需要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04 從資料統計到事業洞察
最後,讓我們看看以毛利為例的案例。這家公司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集團的毛利持續下滑,尤其是一些工廠是通過收購而來,因此毛利管理難度較大。為了優化毛利率,財務部門牽頭開展了一個專項項目,目標是將毛利率提升。
在這個過程中,財務部門發現,事業部門雖然能夠獲得報表,但並不清楚問題的根本所在。雖然他們知道某些客戶的毛利較低,但不清楚具體原因。因此,在這次專項中,財務部門將焦點不僅集中在異常資料上,還要深入探討異常資料產生的原因。
最終,財務部門每月透過BI看板分析問題,與事業部門溝通具體問題,並將分析結果提供給管理層。這一過程不僅讓財務部門能夠更深入了解事業,也讓他們找出了企業可改善的具體方向,而不僅僅是一堆資料。